幾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人生都提前謝幕了,成績品德哪個更重要?

這篇文章很早就想寫了,直到今天才成文,有人說,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鏡子

,照出了人情冷暖,照出了靈魂美醜,讓人反思。下面這幾個例子也是一面面鏡子,照出的影子,同樣值得警醒。

幾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人生都提前謝幕了,成績品德哪個更重要?

馬加爵,雲大2000級學生,2004年2月13日至2月15日在宿舍連續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而且是用錘殺這種殘忍的手段,在2004年6月17被執行死刑。很多人第一次知曉大學生作惡,也是從這個名字開始的。

馬加爵是個農村的孩子,在小學4年級前都是個搗亂不愛學習的學生,可想而知,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在班級中是不受待見的,直到4年級,遇到一位真正對他好的,嚴厲的老師,才開始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從這時起,他才覺得自己開始建立起了真正的自尊。可惜的是,受當年環境的影響,同學的鄙視,這種自尊是虛弱的,受不起任何的傷害。

在高中階段,馬加爵成績優異,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被預評為“省三好學生”,這時的馬加爵自我感覺良好,自尊心又再次增強了,心裡美好的願望,是要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可惜的是這種美好的感覺在他上大學後並沒有延續。

大學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馬加爵在上大學後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種尊重,由於小學被鄙視帶來的本身性格的缺陷,大多數同學都不願意與他交往,其實多數是同學躲避他,而並非鄙視他。而這種躲避在馬加爵的思維中錯誤地被轉換成了,認為是同學對他的鄙視,馬加爵脆弱的自尊心外殼開始破口了。

而當馬加爵自認為是唯一的一個大學朋友,也對他說出他做人很差的時候,他自尊心最後一道防線徹底崩潰,處於崩潰之中的人,只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自我傷害,要麼傷害別人。馬加爵選擇了後者,於是就有這場人間慘劇。

龍爪手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特殊原因,報到時間來遲了,到住宿的宿舍已經是最後一名。就是這晚來了沒多少天,宿舍先來的幾位舍友已經結成了一個小團體,聯合起來想把龍爪手擠出宿舍,甚至在龍爪手發高燒的時候逼迫我去打開水。所以,不要以為年輕就低估了其內心“成熟”。

藥家鑫,音樂學院大三學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後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

藥家鑫事件本身並不複雜,本身是一次普通的車禍,無法理解的是藥家鑫在當時的場景下,如何產生了產生了這種極端的想法,大概當時藥家鑫想到的是,如果受害者死了,再肇事逃逸,就可以躲過車禍的懲罰,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對受害人下手。

很難想象一個讀到大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大腦的思維竟如此直白、簡陋。

從藥家鑫最後被判死刑的視頻可以看出,其本人並不是心理完全向惡的人物,也不是一個作惡而不怕死的人,最後甚至怕死到痛哭跪求家屬原諒,希望給受害者家屬做牛做馬來補償自己的行為,如此殘酷地對受害人下手,指望能得到受害人家屬的原諒,實在是太天真了。

幾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人生都提前謝幕了,成績品德哪個更重要?

藥家鑫本來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學藝術的,藝術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之一。一般人認為,學藝術的人會內心美好,氣質高雅,人格高貴,而藥家鑫卻給我們製造了一個反例,使得人們對人性的思考,不由得要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去挖掘,才能搞明白一些東西。也許決定人性的,除了這些表面的現象,還有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所在。

林森浩,名校碩士研究生,這又是一起傷害室友的極端事件。林森浩因瑣事對舍友不滿,逐漸懷恨在心,在2013年3月31將化學品投入宿舍飲水機中,害死了舍友。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被執行死刑。

林森浩事件,審理歷時長達兩年之久,期間甚至出現了該校177名學生聯合簽名,希望法院慎重量刑,能給林森浩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請求信中寫道,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林森浩捐款800元,是同學中捐款最多的學生之一。在醫學院實習期間,堅決拒收病人紅包,平時節儉、樸素、熱心。

從這些描述來看,林森浩似乎具有了雙重人格,並不是一個心胸狹隘,容易記仇的人,這與其傷害同學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龍爪手的大學同學追求班上的一位女孩,追了四年,女孩始終沒有同意,另一位同學,在大四的時候託班上的女同學帶話,女孩立即同意做了他的女朋友。原因很簡單,這位男同學家裡是農村的。得知消息後,同學買了一瓶二鍋頭一口乾了,在宿舍躺了三天。

雖然這位同學最終沒有追求到自己的心上人,但是要祝賀他,祝賀他的心理是健康的,沒有因愛而生恨,去傷害到任何人。後來聽同學講,他在工作後,各方面都發展的不錯,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一個健康的心理,會終生受益。

相反,一個扭曲的心理,即使是在大學時期沒有表現出來,在真正走向社會後,大概率的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就是不斷地傷害異己,一種就是突發的走極端,幹出無法容忍的事情。

幾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人生都提前謝幕了,成績品德哪個更重要?

應試教育,教育過多地關注在了成績上 ,失了教“心”。勢必爭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每個同學都要超過其他的同學,不一定就是一種好的教育理念。孩子如果努力了,仍然無法超過其他同學會做何感想?繼續努力?放棄自我,還是心生妒忌?在教育中這方面的思考並不很多。

許多反例證明了,教“學”而不教“心”,並不能培養出一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孩子,尤其是在德育上是欠缺的,有些爭先的教育理念甚至是與德育教育相左的。在成績教育上它是正面教育,而在德育上它是負面的教育。

如果你覺得龍爪手寫的這些不一定正確 ,可以講講你的看法,一起切磋討論,希望是理愈辯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