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想拿下教師資格證辨析題?題型、套路、知識點統統給你

「乾貨」想拿下教師資格證辨析題?題型、套路、知識點統統給你

中學科目二試卷分為單選題、辨析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四種題型,滿分為150分。一共有辨析題4道,每道題8分,滿分32分。辨析題要求考生對題幹所述做出正誤判定並給出理由,考查考生對知識點識記的準確性以及理解性


判斷正誤是這類題型的首要問題,一旦正誤判定錯誤則該題不得分,而在準確判斷題目正誤之後給出有力的判斷理由則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評分標準

第一問答正確得3分

,答錯誤、不科學、片面等答案都得0分。

第二問:儘量不給5分,解釋充分、字數多、且有條理性的均得4分,其次的給3分,2分,解釋一句的給1分,不解釋不給分。


一、辨析題高分套路


判斷正誤是辨析題的首要問題,一旦正誤判定錯誤則該題不得分,而在準確判斷題目正誤之後給出有力的判斷理由則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答題思路:

第一步——寫出正確或錯誤

第二步——寫出正確內容,即解釋涉及的知識點

第三步——扣題

辨析題大致分為:概念混淆型、概念釋義型、理論觀點型、因果關係型四種題型。


各類題型答題技巧在這裡 看好咯 ↓


概念混淆型

(一)題型特點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對兩個概念做區分,需要對每一個概念作準確解釋,考查對知識的識記能力。

(二)作答方法

1.對題目做出判斷:該說法正確、錯誤

2.說明理由:

(1)將概念一一提取,分別解釋

(2)判斷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聯繫或區別)

(3)得出結論

3.總結

(三)經典例題

例:注意轉移就是注意分散。

【參考答案】

(1)此說法錯誤。

(2)注意轉移是指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注意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關對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轉移是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注意的分散是被動的、無意識的行為。因此,注意的轉移不等同於注意的分散。

(3)故題目說法錯誤。


概念釋義型

(一)題型特點

此類題目一般是從某個重要概念出發,通過對概念的闡釋來考查考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是否準確。這類題目主要有縮小內涵、主觀臆斷等形式。

(二)作答方法

1.對題目做出判斷,正確、錯誤

2.說明理由:

(1)抓題幹中涉及到的概念,解釋

(2)得出結論

3.總結

(三)經典例題

例:心理定勢對問題解決只有消極影響

【參考答案】

(1)此說法錯誤。

(2)心理定勢是指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這時心理定勢對問題解決產生積極影響。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此時定勢對問題解決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心理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

(3)故題目說法錯誤。


理論觀點型

(一)題型特點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對某一理論觀點做細節區分,考生需要對相關知識點的關鍵詞句作準確記憶,考查學生對理論的記憶能力。

(二)作答方法

1.對題目做出判斷,正確、錯誤

2.說明理由

(1)提取相關理論,解釋

(2)得出結論

3.總結

(三)經典例題

例: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率越好。

【參考答案】

(1)此說法錯誤。

(2)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型曲線關係。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即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學習效率最高,動機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任務的完成。因此,並不是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率越高。

(3)故題幹說法錯誤。


因果關係型

(一)題型特點

因果關係是指兩個知識點之間具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標誌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這類詞,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前後句是否構成必須的因果聯繫,也就是說,後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後面的“果”。

(二)作答方法

1.對題目做出判斷,正確、錯誤

2.說明理由

前半句話簡單解釋或抄寫一遍,後半句話重點解釋

3.總結

(三)經典例題

例: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因此教育沒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

【參考答案】

(1)此說法錯誤。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但是教育也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

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係;

②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影響;

③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於一 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雖然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但教育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

(3)故題目說法錯誤。


二、辨析題考點彙總


1.教育的概念——廣義與狹義混淆、教育的本質(人獨有)

2.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不平衡性

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四大因素的地位混淆

4.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師教學目標)概念混淆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平均發展)地位混淆

6.課程的類型——概念混淆

7.教學相關:

(1)教學的含義——教師教的活動

(2)教學的地位——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跟德育混淆)

(3)教學的任務——傳授知識

8.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9.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轉移

(2)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起伏

(3)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

10.心理定勢與功能固著的影響——概念混淆

11.負強化和懲罰概念混淆

12.“學習”相關

(1)學習的實質(練習和反覆經驗、比較持久、改變)

(2)有意義學習的實質

13.先行組織者概念

14.最近發展區

15.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

16.學習遷移概念、學習遷移種類概念混淆(順向遷移就是正遷移)

17.心理健康的概念縮小內涵

18.心理輔導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

19.場獨立與場依存——概念混淆

20.同化和順應——概念混淆

21.德育相關:

(1)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

(2)有什麼樣的道德認識就有什麼樣的道德行為

(3)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教育

(4)德育過程就是品德形成過程

(5)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多端性、反覆性

22.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概念混淆

23.非正式群體的影響縮小概念


三、辨析題彙總


1.課程就是學科。

【參考答案】

該說法錯誤。

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進程安排,它包括各門學科和課外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因此題幹說法錯誤。


2.學習所引起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短暫的。

【參考答案】

表述錯誤。

學習是指個體在一定情境下由於經驗而產生的行為和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性的變化。這一定義有三層含義: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學習是由練習或反覆經驗引起的。

藥物、疲勞、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但這些變化是比較短暫的。疲勞會影響人的行為,降低工作效率,但這是短時間的,一旦解除疲勞,行為便表現如初。

因此,疲勞引起的行為變化不是學習的特徵。我們學習駕駛車輛、學習騎自行車、學習游泳等行為變化都是比較穩定的,甚至終身不忘,這才是學習的特徵。

故表述錯誤。


3.德育的起點是提高道德認識。

【參考答案】

題乾的觀點是錯誤的。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教師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鍊品德意志開始。

因此題目說法是錯誤的。


4.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參考答案】

表述錯誤。

短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在 1 分鐘左右,容量為 5 ~ 9 個組塊的記憶;長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在 1 分鐘以上,甚至是終身且容量無限的記憶。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要經過複述,而非想象。

故表述錯誤。


5.教學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

【參考答案】

題乾的觀點是錯誤的。

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指給學生傳授知識,還包括道德教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

因此題目說法是錯誤的。


6.氣質是個體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強度、靈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徵,所以它是有好壞之分的。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徵。它是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的表現,它依賴於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通常稱之為秉性、脾氣、性情,心理學叫氣質。氣質並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類型都有其優勢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極的一面,所以沒有辦法比較其好壞。

故表述錯誤。


7.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同一概念。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培養要求。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因此,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不同的。

故題目說法錯誤。


8.德育過程即品德形成過程。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並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展的過程。品德形成過程是受教育者自發形成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不等同於品德形成過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從主體上來說,德育過程是雙邊的,而品德形成過程是單邊的;2.從影響上來說,德育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而品德形成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3.從結果上說,德育過程的結果與社會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過程與社會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過程不等同於品德形成過程。

故該說法錯誤。


9.懲罰就是負強化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懲罰是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負強化是有機體擺脫厭惡刺激(即通過撤消懲罰),從而增強其良好行為的出現的概率。

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懲罰是通過呈現厭惡刺激來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而負強化是通過擺脫厭惡刺激來增加良好行為發生的概率。因此,懲罰與負強化不是同一概念。

故題目說法錯誤。


10.非正式群體在班級管理中只有消極作用。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非正式群體指的是沒有正式文件規定而構成的群體,其成員以某種共同利益、觀點、愛好為基礎,以感情為紐帶。非正式群體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有助於班級管理與建設,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對班級管理起著阻礙作用。因此,非正式群體在班級管理中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故題目說法錯誤。


11.教學評價就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題干將教學評價等同於學生學業評價,縮小了教學評價的內涵。因此,教學評價不只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故題目說法錯誤。


12.習得性無力感與人們對失敗的歸因有關。

【參考答案】

此說法正確。

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鬱狀態。一個人總是把失敗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時,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

因此,習得性無力感與個體的失敗歸因有關。故題幹說法正確。


13.某人從光線明亮的地方進入暗室,開始什麼都看不見,慢慢能看見一些物體了,這種變化就是由學習導致的。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②從亮的環境到暗的環境,開始看不到東西,是一種感覺上的暗適應。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於練習和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比較持久的改變。因此題乾的描述不屬於學習現象。

故題幹說法錯誤。


14.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②做事先做人,體現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學校工作中應該樹立“德育為先”的理念。但這並不代表學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學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因此,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

故題目說法錯誤。


15.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應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但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鍊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因此,德育過程並不一定以知為開端。

故題目說法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