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老的中華姓氏都有女字旁?姓與氏的起源與含義是什麼?

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巫山人。1985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龍骨坡挖掘出一塊帶有兩顆臼齒的人類下頜骨化石,經地磁法確定距今200萬年,是我國迄今出土的最早的遠古直立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巫山人”。

自從人類誕生,原始社會也就隨之開始了,原始社會又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300萬年來,遠古人類演化的過程分為猿人、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即從猿人、古人到新人的過程。在大約1萬年前人類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這時的人類被稱為新人,到父系氏族社會早期,也就是大約5500年前,現代人形成。

可是那時候只有氏族首領有姓,氏族成員之間是沒有姓的,你知道中華民族第一個姓是什麼嗎?

為什麼古老的中華姓氏都有女字旁?姓與氏的起源與含義是什麼?


姓”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最早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儘管人類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漫長演化史,但姓氏的起源卻僅僅只有1萬年。原始社會中早期,人類山居野外,群居雜交,尚未有姓。直到人類進入母系氏族社會,人的原始性基本消失,人們開始禁止氏族內部的性關係,實行氏族外婚制,這就需要一種方法將不同氏族加以區分,這就產生了最原始的“姓”。

因為“姓”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避免出現近親結婚,因此那時“同姓不婚”成為母系氏族的婚姻習俗,也就是通常實行走婚制,男女雙方夜晚見面,白天再回到各自氏族,有了孩子歸女方所有。

為什麼古老的中華姓氏都有女字旁?姓與氏的起源與含義是什麼?


姓的命名產生主要有地名說和圖騰說

中國古老姓氏。因為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中國許多最古老的姓都以女字為部首。到東周春秋時期可考證的古姓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羋、曹、董、姜、偃、歸、曼、隗、漆、允等22姓,今天我們看到的百家姓,大多是從這些古老的姓中衍生出來的,最終發展為中華民族瑰麗多彩的姓氏文化。

最早的王。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和其妹妹女媧是最早使用姓的人。伏羲是三皇之一,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也就是大約1萬至1萬5000年前,姓風。風姓是中華民族有記載的最早的姓,被稱為“萬姓之宗”。

姓的命名在夏商及早期主要有地名說和圖騰說,其中地名說普遍被史學界認可。比如住在姬水之濱的皇帝(軒轅氏)以姬為姓,而住在姜水之旁的炎帝(神農氏)以姜為姓。此外,姓的命名還與氏族圖騰有直接關係。

圖騰(totem)一詞來自古印第安語,有“親屬”和標誌的意思,是原始人類的祖先和保護神的標誌,因為姓的起源就是區分氏族的標誌,因此這本身就意味著某一姓的產生。

母系氏族時期,人類進化到具有智慧和思維能力的新人階段,他們在冥思苦想中積極探索自己的起源,經常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氏族來源於和自己有某種相似的特定物種或是與某種物種有血緣關係,於是這個“物”便是本氏族最早的祖先,並由此產生敬仰和膜拜,這個物即為圖騰。

為什麼古老的中華姓氏都有女字旁?姓與氏的起源與含義是什麼?


圖騰主要有動植物圖騰。比如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圖騰物就是龍。據《左傳》記載,最早把龍作為圖騰的是伏羲氏,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龍文化。再比如狼是我國古代西北多數少數民族的圖騰,熊是皇帝氏族的圖騰,所以皇帝也號稱有熊氏,皇帝的後裔熊繹以父輩中的名字“熊”為姓,成為熊姓始祖。周成王分封功臣時,熊繹被封在荊楚,建立了楚國,此後楚國國君多以熊為姓。

植物圖騰主要有稷圖騰。稷是高粱、粟、黍、稻、麥的總稱,古時稱為“五穀”,從事農業的氏族首領多被封為稷神。比如周的始祖棄,被舜命為后稷,由於糧食對古代氏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國家也有社稷之稱。

還有薏苡圖騰。《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因此大禹取苡中的“以”字,叫“女”(代表母親女志)旁為姓,即為姒姓的由來。

為什麼古老的中華姓氏都有女字旁?姓與氏的起源與含義是什麼?

氏是姓的衍生,也就是姓的分支,是區分家庭或族群的標誌

前面說過姓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那麼氏族發展壯大後怎麼區分不同的家庭或族群呢,於是便產生了氏。由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了貧富分化,由此產生了氏族貴族和宗法組織,

氏就是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宗法組織的名稱,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階級社會。

在夏以前,只有氏族首領有姓氏,也代表了大家的姓氏,因此氏族其他成員之間沒有姓氏。直到夏的建立,才有了明確的姓氏制度。那時,姓氏是一種特權,只有天子、侯伯和大貴族才能擁有和世襲,但當其地位喪失姓氏也隨之喪失。商代基本繼承了夏的姓氏制度,姓與氏仍有著嚴格的區分,氏僅僅來源於有功於民的部落首領。

到了西周,實行奴隸主貴族宗法制度。周天子按照血緣遠近對奴隸主貴族進行分封,每分封一個貴族都會封土賜民,再賜爵命氏,此後氏成為身份等級的標誌。貴族的氏號多以官爵、執掌的事物而命名。普通人因沒有什麼功德,是不具備擁有氏號的資格的,也就是典型的“有姓無名”。元朝統治時期,由於漢族地位低下,普通人也是有姓無名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從小隻能按照兄弟排行叫朱重八,直到25歲時自己才給自己起了朱元璋的名字

氏號的來源主要是天子分封以國號為氏,如魯燕蔡宋晉這些國號就是分封的諸侯的氏號;諸侯立家,以王賜為氏;諸侯分封,以父字為氏,形成了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以父王名字中的字為氏,再產生出新的宗族;分族別氏,只有天子和諸侯有權分封,卿大夫和士人則無權封他的支庶,當家族壯大血緣漸遠時,特權也逐漸消失,便通過分族的方式讓支庶另立門戶,成為新的宗族。

到了東周時期由於周天子持續數百年的賜姓和各諸侯國獎勵將士賜姓,中原地區的姓氏從最初的幾個已發展為近百個,這時由於氏的壯大,人口的幾何增長,氏族的血緣關係越來越遠,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姓越來越不重要,氏與姓逐漸融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姓氏的合併。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從父系氏族社會開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也體現在姓氏文化中。我的姥姥今年誕辰121歲,她姓李叫李氏,只有姓沒有名字,她嫁給我姥爺後(我姥爺姓許),叫許李氏,可見氏號在中國古代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代表著某種身份地位,甚至直至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