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這篇文章講的是臧僖伯如何勸諫魯隱公不要去觀看漁民捕魚的事。魯隱公,名息姑,是周公八世孫,魯惠公與繼室聲子之子。在歷史上還是很有名的,他有名不是因為他有作為,而是因為孔子編訂的《春秋》和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從魯隱公元年(前722)開始的,因此魯隱公在史書上出現的頻率較高,所以有名。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魯隱公是魯惠公的庶長子,他成年以後,他父親惠公為他娶了一門親事,是宋國公主仲子。等到這個宋國公主來到魯國後,魯惠公見這個兒媳婦貌美,於是父納子妻,而且將這個宋國公主立為王后。於是仲子生下的兒子公子允就成為嫡子,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惠公死時太子允還年幼,魯國大夫們都舉薦年長的庶長子息姑執政,這就是魯隱公。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魯隱公在位被史書記載的有三件的大事:第一個就是《古文觀止》的第四篇的“觀魚於棠”;第二個是"初獻六羽,始為六佾":第三個是鄭國主導的“祊易許田”;。

“觀魚於棠”——魯隱公五年春天,不知道什麼原因想去棠地(今魚臺縣)觀看漁民捕魚。臧僖伯(魯隱公的伯父)知道後前去阻止。於是有了《臧僖伯諫觀魚》中的內容。我們今天看來國王要去體察民情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在那個時代,非禮勿視,打漁是賤業,自由管轄的官吏去管理,作為國王親自去觀看打漁是不合乎禮法的,這在周公旦為先祖的魯國尤其重視。所以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諫“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不合乎禮法就是亂政,作為君王更不能帶頭破壞禮法,否則整個社會的尊卑禮法秩序就會被逐漸打亂,會影響國家安定。所以臧僖伯是從這個立場去勸諫的,是老臣謀國之言。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魯隱公五年秋,隱公主持了魯太子允的生母(就是宋仲子)陵寢的落成典禮,典禮上跳了個六佾之舞(執羽的舞者八人一列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 ,按禮法,第一,隱公只是攝政,魯太子親孃不是他的娘,他不該主持這個典禮,第二,這個舞跳得也不對,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隱公身為諸侯卻搞了個六佾,就是譖禮,因此《春秋》裡記錄"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這個"初"和"始"兩個字都是譏諷隱公帶頭開始不守規矩,從此,禮崩樂壞,到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裡跳八佾之舞了。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祊易許田”——隱公八年鄭莊公請求免除對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要用泰山之祊,換魯國的許田。許田靠近鄭國,是周成王賜給周公,作為魯國國君朝覲周天子時的朝宿之地,城內有周公廟。祊是天子專門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田,當時屬於鄭國但是離鄭國比較遠。鄭莊公的這種交換是對周桓王威信的一種挑戰,三年後發生震動天下的“射中王肩”事件。古時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所以鄭莊公和魯隱公私下交換土地是不合於禮法的,是對周天子的大不敬。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雖然魯隱公跳六佾之舞違反禮法,但總體上說,隱公還是非常尊從傳統禮法的,是非常仁厚的君王,他一心想學習自己的祖先“周公”效仿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輔佐魯桓公,然後歸政給桓公,但是因為他在讓位的事情上考錄的不周全,所以才釀成殺身之禍。魯隱公為什麼叫隱公呢?按諡法:"不屍其位曰隱",指其位不終。為什麼位不終呢?那麼我們看看魯隱公的悲慘結局。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隱公十一年,權臣公子揮建議隱公及早除掉太子允,才能長久的做魯國國君。魯隱公此時已在作讓位給太子允的準備,所以斷然拒絕。公子揮害怕公子允聽到這個事之後殺他,反而向公子允說隱公想要除掉公子允做真正的國君,並請求讓自己殺掉隱公。公子允聽信公子揮之話,於是指使公子揮殺了隱公。公子允上臺,即為魯桓公。

古文觀止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的歷史背景

魯隱公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