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的坚守,26000里的路程,这就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人生

突突突,突突突......摩托车刺耳的尾气排放声,在上学的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发出的咳嗽声一样,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在整个村庄的上空,吼的震天响。

34年的坚守,26000里的路程,这就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人生

陈老师骑车上班

骑车的,就是我们村的代课老师,代了一辈子课的老师,陈九生老师。

陈老师是一个代课老师,确切的说,应该叫全职代课老师,从他第一天代课起,到今天,算来已经走过整整三十四个春秋了。他所在的学校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的一个小山村,全称是珠田乡珠溪小学,一个赣西南偏远山村的小学。

学校现在配备有三名老师,邹校长是唯一的一个有编制的正式教师,两个代课老师,陈老师是其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去年刚来学校支教的年轻老师。陈老师教龄和邹校长差不多长,所不同的是,陈老师是代课老师,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非正式工,所以,拿到的工资也只是临时工的工资。

学校现在有四个班,包括学前班的话,总共是五个年级。虽说是五个年级,但学生的数量很少,总共才三十人,其中还包括学前班的十三个学生。所以,学校真正的入学学生是十七人,四个班级,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

四个年级,而老师只有三名,所以只能将有些年级合并了,不然,三个老师是完全顾不过来的。现在学校将学前班的十三名入学前儿童和一年级的三名学生合并成一个班,称一年级;将二年级的唯一一名学生和四年级的五名学生合并成一个复式班;最后,三年级的八名学生单独一个班。这样,一个老师一个班级的情况才算正式解决,不然,总有一个班级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无人看管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安全来说都是隐患。

老师们每天的工作都很忙,虽说学生少,但是需要教授的课程却一点儿也不能少。三名老师需要从上午第一节课开始上,一直到下午最后一节课,一天七节课,一连五天,一个星期总共是三十五节课,每个人都必须满勤。

今年,陈老师负责两个班,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班主任。教授的主科是语文,另外还担任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制等非主科的教学。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里面还有十三名学前班的学生,这些学龄前儿童的年龄都还小,所以,课堂上的教学及课堂外的安全需要抓的非常牢,而且尺度需要把握的非常好。上课时,不仅需要保证一年级的三个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兼顾学前班的小朋友的需求。由于有些小朋友还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可能打闹或者捣乱。这时候,陈老师对小朋友的耐心及丰富经验就显现出来了。他总是很耐心的回答小朋友的提问,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问题。特殊的时候,他还得给不能处理内务的小朋友处理内务。所以,在学校里,陈老师担任的不仅仅是一位小学老师,还是一位幼儿园老师,更担当了这些留守儿童们缺失的父母亲的角色。

34年的坚守,26000里的路程,这就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人生

陈老师在给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学生们上课

因为陈老师的耐心和细心,学生们也喜欢上了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又性格温和的老师,所以,家长们都愿意把学龄前的小朋友送到学校来,并指明要陈老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

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对一位老师来说,有着不可诉说的成就感,这样一份信任与情感,对陈老师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虽然经济上非常的拮据,但陈老师的内心却充满了满足感。

然而,现实却不是内心充满了满足感就真的能够满足的,现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实还是成家立业养育儿女的真金白银,当谈起这些的时候,这个对教学工作总是充满了热情的南方汉子,眼睛里闪烁的更多是内疚与无奈。

陈老师是一九八五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他十九岁,刚刚从遂川共大毕业。当时,全国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扫除文盲”的脱盲活动。刚刚毕业的他,暑期回到老家,正逢村里举办脱盲夜校,村领导上门请他,是否能帮忙担任夜校的老师,但是是义务的,没有工资。陈老师二话没说,答应了村领导的邀请,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夜校的教学。

陈老师的家里是标准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着几亩薄田,而暑假正是农忙的时候。夜校需要晚上进行教学,所以,白天,他在家里的地里忙活,晚上,就在夜校对村里的叔伯辈的长辈们进行脱盲的授课。他说,那时候是真累,不过全是身体上的累,精神上却是前所未有的满足,再说,年轻小伙子,再累,睡一觉醒来,第二天照样精神饱满。

34年的坚守,26000里的路程,这就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人生

陈老师在教了二十一年的村小分校前留影

夜校的工作持续了整个暑假,整整两个月。脱盲活动结束,暑假也就结束了。村里的小学分校,也就是他所在的珠婆岭组所在的小学教学点老师空缺,由于他暑期夜校的认真表现,经过学校和村委的讨论,决定由他来这个分教学点代课,从此,他正式踏上了代课老师这条路,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师。

分校有两个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一共有四十七个学生,但是,只有陈老师一个教师,所以,只能进行复式班教学,即两个班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一年级上课时二年级自习,二年级上课时一年级自习。

八五年,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当上老师,对于个人和家族来说,那都是一个无尚荣光的事情,虽然只是代课老师,但有多少人想成为代课老师也成为不了。当时来说,老师这个职业,真正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即便陈老师一个人要教两个班,要负责所有学生的教学任务,他还是怀着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投入了艰巨而繁重的教学中去了。

而这种工作任务和方式,陈老师一坚持就坚持了二十一年。眼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从村小分教学点升入到村小,又眼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升入初中,有的考上高中,大学,还眼看着有些他教过的学生娶妻生子,他也从曾经的青春热血少年,一转眼就到中年了。角色也从从前的父母的孩子逐渐变成了丈夫、父亲。家庭的重担变得越来越重,责任,让这个正值中年的汉子体会到了生活中不一样的艰辛。

当时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期间有几次代课老师可以转正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抓住。由于是代课老师,所以他的工资一直拿的都是最低的那一级。从最开始的每月十九元工资,到后来的四十元,九十元,再到后来的二百七十元,到零六年的五百元。

“也想过要放弃”,他说:“毕竟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说这话的时候,陈老师的脸上满是落寞。

“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眼看着这些人回来了,陆陆续续的盖了新房,买了摩托车,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自己呢,还像以前一样,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自己当时也是很着急的,非常矛盾!”

陈老师说的矛盾,来自几方面:一个是社会的变化使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在家种几亩薄田已经养不起一个家了;二是自己已经在学校教书教了十几年了,虽然工作成绩非常好,村里小学和乡里也非常看重,但编制问题没有解决,工资就永远只能拿最低一级,而这点钱,对一个上有双亲老人,下有小孩需要抚养的农村家庭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是留下来继续坚守,还是像村里的其他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选择的压力,让当时的他感到非常矛盾。

而家里,也一直在反对。陈老师的爱人也是地道的农民,在陈老师教书的日子里,他爱人需要承担家里所有的农活,播种、插秧、收割、砍柴、摘油茶、喂猪、养牛....所有这些重体力活,他爱人一样没落下,全部亲自上阵。虽然周末还有寒暑假陈老师也是一起参与,但家里面的里里外外,大部分还是由他爱人打理。

“那时候,我爱人也经常在我耳边念叨,叫我不要教了,就这点钱,你一年的工资,外出打工几个月就挣回来了。”

“我也不是没考虑过,但就是一直舍不得,放不下。”

是的,他真的是放不下。

当时村里小学有好几个代课老师,而他,是他们所在小组的唯一的老师,也是唯一愿意在他这个分校班级教书的老师,如果他走了,那这些小孩谁来教。

这就是他放不下的地方。

在分校班级教书的这些年中,由于陈老师的认真负责,加上教学方法得当,他所教授的分校班级的学生成绩多次获得全乡第一名。家长们看到这个成绩,对陈老师也更加信任和敬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他的班上上课。

陈老师看到孩子们的成绩,再看到家长们对他的信任,让他坚定了要继续教下去的决心,于是一咬牙,就坚持下来了。而这一坚持,也让他和他的家人承担了更多,不仅是生活上的贫困,还有来自亲戚朋友和村民的冷嘲热讽。

生活上的贫困没有压倒他,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他们家多养了几头猪和几头牛,这些物资,在农村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另外,为了帮衬家里,他还做过很多副业,暑假帮人收割水稻,周末扛木头卖,还和人合伙杀过猪,卖过猪肉。所有的这些苦,他都默默的承受。

身体上的苦倒不算什么,真正让他承受压力的是来自亲戚朋友和村民的冷嘲热讽。

当时的他三十几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农村的话说就是家里的重劳力,属于家里的顶梁柱。

“你看村里的其他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大部分人都挣钱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新房是一栋一栋的起来了,漂漂亮亮,摩托车也是一辆一辆的骑回来,新新崭崭。你也可以出去啊,就不要窝在家里了,又转不了正,拿这点工资,什么都图不到,还有什么盼头啊。”说这些的,都是能够真正为他的实际情况考虑的。还有的说的就更难听了,说他只知道窝在家里,活该受一辈子穷。

“这些人说的也没错,谁叫我要在家教书呢,又没有谁逼你,是吧。”陈老师笑了笑。

好在后来他爱人看到他是真心的想为家乡,为村里做点事,自己苦点就苦点吧,谁叫她嫁给了这个“痴汉”呢!所以后来的日子里,他爱人就再没有提要他出去打工的想法了,而是更加勤快的操持这个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务,给他当好家里的“后勤部长”。

“我真的很感谢我爱人,没有她,我坚持不下来。”说这话的时候,陈老师的眼角泛满了泪花。

二零零六年下半学年,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各个村的小组教学点需要网点调整,陈老师所在的村小组教学点也一样,要将这里的一二年级合并到村小的一二年级。这也意味着陈老师教了二十一年的村小组教学点需要撤销,而他也需要到村小的学校教室去上课了。

从陈老师所住的小组到村里小学,有六里路。以前上课就在本小组,走几步路就到了,但是现在每天来回就是六公里。是否需要买一个代步工具?村里的家庭,大部分都有了摩托车了。但是一辆普通的摩托车也要好几千块,对于他当时的收入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咬咬牙,还是算了。走走路,还能锻炼身体呢,这是他的自我安慰。

每天六公里的路程不太多,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但这一走,陈老师就又坚持了十年,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是上课时间,他都要在这条蜿蜒的小路上每天往返。每天六公里,一年将近一千三百公里,十年,就是一万三千公里,两万六千里路。这两万多里的路程,很远、很长,但却将他的心和整个学校的命运联系的更紧密了。

一直到二零一六年,在他工作了三十年整以后,他的儿子也长大了,看到父亲每天还在步行上班,买了一辆二手的脚踏摩托车送给父亲上下班,因为新车需要花费家里好几个月的积蓄,实在支付不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村的社会面貌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家长都把小孩接到乡里面的小学或者接到工作的城市去上学了,所以,村小并校后,生源不断减少,由最初的一百多个逐渐减少到七八十个,再到后来的四五十个,再到现在的三十个学生。而原先代课的三个老师,也只剩下陈老师一个了,另外两个转行外出务工了,因为这点工资,实在养不了一个家。在这期间,也有其他老师调剂过来,由于山高路远,地势偏僻,所以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陈老师一直在这里坚守。

好在乡里、县里看到了陈老师的坚守与付出,最近几年,代课老师的工资也相应的提高了一点,调到了现在的一千二百元,同时,县里的志愿者协会每月资助三百。但即使已经加到了一千五百元一个月了,相比于现在的发展和物价,也还是相当的低。因为现在一个普通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个月就有将近三四千的收入。一千五百块钱,对于一个正当壮年的农村汉子来说,确实偏少。

我问陈老师,你后悔过你的决定吗?

“不后悔。”说这句话的时候,陈老师的语气非常坚定。

“我这辈子其他的都不在行,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这些孩子们。看着这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他们需要读书的时候有老师教他们,我就满足了。”

陈老师说,只要村里小学还需要他,他就还会继续在这里教下去,虽然转正是没希望了,但是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不用奔波,不用经常换老师,可以就近在村里的小学上课,这就是对他自己最好的交代和回报。

34年的坚守,26000里的路程,这就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人生

放学后,陈老师给所有学生交代安全注意事项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真正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陈老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从他内心散发出来的对留守儿童的真心,对时代需要的正义,对生活困顿的无畏和对弱者的同情,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真正的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只为这条行驶在大海上的巨大帆船,虽逆着风,依然能扬帆远航。

向陈老师致敬!也希望社会能给这些默默无闻的乡村代课老师更多的关注,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