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毛澤東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青年是什麼?

1915年《新青年》發刊詞中說: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動,

如利刃之新發於硎,

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青年一詞的含義在全世界不同的社會中是不同的,而青年的定義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幻一直在變化。聯合國於1985年國際青年,首次將青年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而又無損於會員國的其它定義。現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的年齡分段,青年的年齡上限提高到44歲 。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彈指一揮間,今年是五四運動101週年。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青年學生為主力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大地爆發,掀起了一股思想文化乃至社會革命上的巨浪。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青年是帶動時代變遷的主要力量,青年的思想狀態,常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面貌,並與整個時代的命運息息相關。青年與革命有著密切的關係,每當一個社會遭遇危機,青年往往最先感受到時代的痛點。青年人思想意思的進步,最容易接受進步思想的感召,也願意投身於建設社會的運動中。


周策縱先生的代表作《五四運動史》上寫道:


“五四”的真精神不只是單純的愛國主義,而是基於對民意至上、民權至上和思想覺醒的信念。他們活動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軍閥的統治,他們所關心的也不只限於外交問題。在示威事件發展以後,他們對社會和思想改革,與對愛國運動一般,付出了同樣多的心血。最終,1919年至1920年間的運動留給人最深刻而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他們在思想界掀起的革命和社會上推動的改革;這一切活動的中心思想則是對社會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偶像破壞。”


我們在瞭解五四運動時應當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看得更加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場愛國運動的起始、發展和勝利,會更加懂得五四運動的意義,不管是民主和自由的意識形態,還是傳承與傳統的變革,都能在這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中找到思考和答案。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民族大義的偉大文學家,魯迅雖然並沒有直接捲入五四愛國運動的漩渦,但他對這場運動始終是關切的,並長期思索著這場運動的深遠影響和歷史侷限。

他在《熱風·題記》中寫道:“五四運動之後,我沒有寫什麼文字,現在已經說不清是不做,還是散失消滅的了。但那是革新運動,表面上卻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罵譏笑的,正如笑罵白話文的人,往往自稱得風氣之先,早經主張過白話文一樣。”


隨後,他深刻指出:“說到中國的改革,第一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能得誕生的機運。五四運動,本也是這機運的開端罷,可惜來摧殘它的很不少。”這段精闢的論述不但揭示了當時舊中國進行改革的艱辛,同時也肯定了五四運動開中國現代改革先河的重要歷史地位。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所寫的碑文中提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體現了“五四精神”


另外,陳寅恪還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國家可亡,國史不可亡。”

陳寅恪一生為學術而生為學術而死。用他說的話來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像陳寅恪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生命已經跟他們所研究的學術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他們傾其生命堅守的,不是哪一個舊的政權,而是一種超越時代的自由獨立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他們全部的信仰所在。


五四青年節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五四風雷已過,歷史已經是過往雲煙了嗎?在似水流年中,我們除了感嘆“出走半生願你歸來仍是少年”之外,是否理解那真正值得銘記的五四精神?


中國曆代的優秀知識分子,他們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理解和尊重,他們要求現實的,也是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認同與珍視。


五四青年節,我們在反思中前進,我們不僅致青春,我們正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