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情節是被大家一直津津樂道的,那就是曹操和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書中對於這段情節,是這樣寫道: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此並非作者杜撰,《三國志》中對此也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雖說描述簡潔明瞭,不像《三國演義》裡渲染的那樣刀光劍影,步步驚心,但是,這短短的三十多個字的背後所包涵的故事,一樣讓人耳目一新。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讓我們把時間稍稍回撥一下,看一看在煮酒論英雄之前,發生了什麼大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一》載:“建安三年,布覆叛為術,遣高順攻劉備於沛,破之……太祖自徵布,至其城下,遺布書,為陳福禍……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太祖曰:‘本欲相緩,主簿復不聽,如之何?’於是縊殺布。”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呂布不僅投降了袁術,更是一個順手,將駐紮在小沛的劉備給痛扁了一頓。曹操一聽劉備被扁,哎呦這不行啊,劉備是被我派去的,你打他不就是在打我臉嗎?更何況小弟夏侯惇也被打敗了,這能忍嗎?肯定不能啊,於是起兵征討呂布,擺明了要揍呂布一頓給兩個小弟出出氣,然後一不小心,就把呂布給滅了。那滅都滅了,還能咋辦?總不能到呂布墳上說一句:奉先啊,實在對不起啊,這也不是曹操的風格,於是索性就起兵還都,當然,劉備得帶著,免得這個不老實的小弟又出什麼岔子。《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載:“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在許都,因圍獵之事,董承等人密謀衣帶詔,意圖誅曹,隨後才發生了《三國演義》中所記載的“煮酒論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然而,當時的曹操勢力極為龐大,宮中一舉一動可以說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對於衣帶詔這個事情,曹操雖說不知道具體會發生何事,但肯定知道有人要對他不利,那麼這時的曹操是否會因為這個原因,才對劉備進行“煮酒論英雄”呢?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其實不然,對於董承等人的陰謀,曹操雖然不知具體的籌劃,但可以說,曹操心裡是毫無畏懼地,用一句當下網絡的話來說,就是“我內心波瀾不驚,甚至還有點想笑。”為何?因為自從建安元年獻帝遷都許都以來,可以說,曹操牢牢地將兵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時獻帝給曹操封的什麼官呢?《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一》有說:“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這兩個官職就很有意思了,司空,當時位列三公之一,但卻是掌水利之事,這個對當時的曹操來說,作用也就是官職高點,說起來好聽;但後一個官職就遠遠不同了,可以說,這個才是對當時曹操正有用的。車騎將軍,漢制,高級將軍官名,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當時大將軍給了袁紹,而驃騎將軍則是漢武帝專為當年的“冠軍侯”霍去病設立的。看到這,想必諸位也有點回過味來,曹操一生崇敬霍去病,所以驃騎將軍他不會去要,而大將軍,後文會寫到;所以這個車騎將軍才最適合當時曹操的胃口,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它的職責。有了這個官職,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許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你好我好大家好,你看,這多好!所以說,曹操巴不得董承這些人跳出來,你跳出來了,我才能知道這許都到底有多少人對我不滿意。緣何?只有把水攪渾了,我才好摸魚嘛不是?董承等人也知道這個事,《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記載:“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看到沒,衣帶詔的兩位主謀對此事也無萬全把握,甚至想在舉事後奪取曹操的兵馬,但能奪誰的?曹仁?曹洪還是夏侯二兄弟?所以才說,曹操根本不會怕這些,哥一輩子大風大浪見多了,會怕你?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而三國志的記載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從容二字寫出了曹操的無所謂。那是否和眾人說的一樣,曹操為了試探劉備呢?我覺得這個原因也不大,英雄?自黃巾起義以來,天下九州英雄何其多哉!而劉備,不好意思,你雖胸有鴻鵠之志,但是很不幸,現在沒有可以讓你這個“鴻鵠”騰飛的翅膀,更可悲的是,你這頭鴻鵠如今還在我的地盤上被我“軟禁”著,你又能怎麼辦?《三國演義》中也寫了:是時曹操回府,荀彧等一班謀士入見曰:“天子認劉備為叔,恐無益於明公。”操曰:“彼既認為皇叔,吾以天子之詔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況吾留彼在許都,名雖近君,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看到沒,對於劉備,曹老闆認為,他只要飛不出我的手掌心,那我才不怕他。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好了,曹操既然不懼董承等人的謀劃,又不怕劉備的鴻鵠之志,那他為何還要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句讓老劉聽了心驚膽戰之語?因為他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拉攏劉備。

拉攏劉備?這卻是為何?因為曹操此時內憂雖小,但外患著實有些頂不住啊。來,讓我們把眼光從曹操所佔據的中原地帶,投放到整個北方大地,你就會發現,哎呦,原來這北方不是你老曹一個人說了算啊,還有一個看起來比你還要牛的老大呢,那此人是誰?他就是素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家的繼承人——袁紹同學。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說起來,這個小袁同學可不得了,地盤上來說,他擁有著幽、冀、並,青四州之地,而幽並之地素來多出精兵,冀州又是當時天然的糧倉;再加上袁家“四世三公”的頭銜,麾下謀臣武將多如過江之鯽。小袁同學當時可以說是兵精將足,而且這四州之地緊緊的連在一起,根本不需要擔心曹操前後夾擊,有本事,你跨海來打我呀。而反觀曹操這邊,形式就比較不樂觀了,曹操當時佔據徐、兗、豫、司四州及揚州小部,看上去並不亞於袁紹,但其中苦楚只有老曹自己知道,徐州就不說了,剛剛打下不久,再加上幾年前老曹下的屠城令,這一州能夠老老實實的待著不鬧事就可以了;而司隸關中地區,更是悲慘,自董卓亂漢以來,就沒有消停過,再加上西邊還有個涼州的馬騰在虎視眈眈;而豫州,外不僅有著荊州劉表垂涎的盯著,內更是有著潁川望族佔據,而潁川望族多與袁紹有著聯繫,畢竟人家“四世三公”不是說著玩的;揚州就更別想了,東有小霸王孫策,而南陽、壽春等地,更有另一個小袁同志在蠢蠢欲動,所以說,曹操要想不後院失火,那就必須派兵分別鎮守四方。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得嘞,說到這,大家明白曹操為何會對劉備如此客氣,需要拉攏劉備了吧,因為地盤不穩定,曹操派兵駐守,將領肯定有些不夠,更何況袁紹那邊還有著號稱“萬人敵”的顏良文丑的存在,在頂級戰力上,老曹有些羞澀了。那怎麼辦?嘿,來,眼光往這看,你沒有但劉備有啊,劉備手下關羽,張飛二人那可都是有著萬夫不當之勇的,當年的“三英戰呂布”還歷歷在目,更何況劉備也算是一員比較不錯的統兵之人。所以老曹才要拉攏劉備同學啊,一旦成功,關羽張飛二人不僅可以彌補頂級戰力的缺失不說,更能讓劉備無法翻起浪花。退一步說,就算拉攏不成功,那也得保證劉備不跑去袁紹同學那,不然,這仗還怎麼打,有了一對萬人敵不說,再去一對,想想,曹老闆就牙花子疼。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為何說曹操擔心劉備跑到袁紹那去呢?因為他們三個很早就見過面,而且關係還不錯。嗯?是不是有些迷糊?不急,讓我給你屢屢。《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記載:英雄記雲: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看到沒?漢靈帝還在的時候,劉備就已經到過京師洛陽了,而當時的曹操也正好在洛陽為官,《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一》記載:“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再加上劉備的老師盧植是當世大儒,所以可以猜想,劉備當時很有可能與曹操認識。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三國志》中未記載的幕後之因

再加上當時袁紹也在洛陽,《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載:”服闋,徙居洛陽。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那麼劉袁二人在這時也可能認識。後來劉備與曹操一起出京師募兵,再次和袁紹同路。因為募兵就是袁紹提出來的,《後漢書》載:“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對於此事也有記錄:“大將軍何進遣都尉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所以從此種種可以看出,劉曹袁三人很早就認識了,關係也還都不錯。因為再後來陶謙讓徐州後,對於陳登的詢問,袁紹說過這樣一段話,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這也可以看出,袁紹對劉備是很讚賞的。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邀請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未嘗不是希望劉備能夠看在當初在京師洛陽的情誼以及自己一直幫助他的份上,這次也能幫自己一把。但他卻沒想到劉備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他再次分道揚鑣。而這次的分道揚鑣,導致二人從此不死不休,再無同桌共飲的機會,“青梅煮酒論英雄”最終成了二人回憶中最後一次的美好。

本文為愛瞎琢磨歷史的筆者所寫,希望能夠挖出史書中未曾記載的幕後故事,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