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吹不走三十四团人,生态绿色的信念根植在人们心中

今年的疫情从爆发到现在将近4个月了,每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疫情动态时 “截至某日某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全国人民只听到、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个字,具体职能是什么应该很多人不明白,更不知道现在的兵团人生活是怎么样的吧。


风沙吹不走三十四团人,生态绿色的信念根植在人们心中

三十四团小城镇新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的战略举措,也是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66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大型工矿企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充分发挥了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是在自己所辖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设在乌鲁木齐市。至2018年末,兵团有14个师,179个团场。9个兵团管理的师(市)合一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建制镇11个、乡1个”。

介绍了这么多,大家也许明白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概,兵团人怎么生存、怎么生活由我慢慢与你道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以下简称三十四团),就是我们这里,也是兵团发展史上一个缩影。

风沙吹不走三十四团人,生态绿色的信念根植在人们心中

三十四团六连综合活动室和办公室


翻开中国地图,在茫茫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边缘,在古丝绸之路的中段有一道绿色走廊,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隔断,地图上标注的铁干里克就是现如今的三十四团。

自三十四团成立的那天起,职工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的上潮湿的地窝子,吃的是苞谷面窝窝头,用的是挑筐、抬耙等简易的工具,每天劳动长达15­16小时。尽管这样,广大军垦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与天斗,与地斗,与无休止的风沙斗,手拉肩扛在恒古荒原上建设起了绿色家园,写下了人进沙退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两大沙漠以每年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呈合拢之势,最窄处不足1公里。每年因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达到9次以上,每年给团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三十四团把生态环境建设摆上了团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到1998年间,团场每年在防风固沙方面的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尽管滴水如油、惜水如金,但每年团场把用于浇灌棉花的水专门调拨一部分用于生态林灌溉,每年的造林建园面积由1000余亩猛增到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固沙防风为框架,防风林和经济林兼顾的生态防护体系。

2000年以后,三十四团专门成立了治沙站,专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0名,建立了辖区野生植被管护区,管护面积由不足1.5万亩扩大到7万亩。三十四团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积极构建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植树造林,治理荒漠80多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31万亩,在沙漠边缘构筑了一条长100公里、宽175米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两沙漠的合拢之势。同时,还对35万亩野生资源进行了封禁保护和封育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4.5万亩,完成植树造林300多万株;继续落实植树造林任务11000亩;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新建红枣园4.1万亩,使全团果林面积达到7万余亩。

三十四团通过生态经济林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阻止两大沙漠的合拢,保护了塔里木河“绿色走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近几年,三十四团六级以上大风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年平均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恶劣气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全团森林覆盖率已达30%以上。

地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的三十四团,把防风治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团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途径、新路子,走出了一条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新路子。

风沙吹不走三十四团人,生态绿色的信念根植在人们心中

三十四团生态红枣园的果实。


这只是三十四团人与风沙斗,建设绿色家园的一个片断,风沙吹不走三十四团人,护林员就增加到了50多人,生态绿色的信念根植在恒古荒原建起的家园中的每一个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