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被赞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开辟了大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把新的古文语言技巧引入诗坛,增强诗的表达功能,纠正了大历年间以来的平庸诗风。但,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

其发家之道却是撰写墓志铭,甚至被称为“古今墓志第一人”。

前半辈子的人生就一个字:“惨”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韩愈写墓志铭,在当时背负了很多骂名,可即便如此,他也要从事写墓志铭这一副业,其中缘由除了抹不开面子、借着给死人写祭文骂活人外,还因为他实在是穷怕了。

韩愈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门庭显赫,其父韩仲卿曾官至秘书郎。按道理来说,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应该会拥有令人艳羡的童年生活。然而,韩愈出生后,韩家人就像中了“噩耗”一般,接连逝去。

韩愈出生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三岁那年,父亲骤然去世,家道中落,韩愈只好由大他30岁的兄长韩会抚养;十二岁那年,抚养他的长兄也英年早逝。至此,韩家只剩嫂子郑氏和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侄子韩老成了。

好在寡嫂贤惠善良、性格刚毅,真心把韩愈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育,可生活条件所迫,韩愈跟着寡嫂郑氏颠沛流离,两人在宣城过着避难的生活。在寡嫂独自抚养下长大的韩愈,却

在25岁那年再一次面临生离死别,亲如母亲的寡嫂郑氏也去世了。

原是家境优渥的公子,却经历现实的一次次打击,最终沦为宣城一个被一日三餐所困扰的孤苦无依之人。曾经一身傲骨,却只得一身狼狈,想来,韩愈心中会是怎样的愤懑,对成功的欲望也因此日渐种在了韩愈心中。

韩愈从小刻苦读书,19岁时便开始了他的科举之路,然而,科举考试也没有韩愈想象得那么顺利,连续三次进士考他都名落孙山。韩愈25岁时第四次应举才中进士,但进士只是身份而不是官,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韩愈又连续三年应博学鸿词科,都没有中。他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也没有得到。

韩愈在科举考试中连受重创,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韩愈七次科考、六次落榜。科举考试的屡屡失败加剧了韩愈的贫穷,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官历程后,贞元18年,韩愈终于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年34岁。

不仅如此,正式成为朝廷命官之后的韩愈在44岁以前数次被贬谪,一直徘徊在县令等芝麻小官的职位,工资很难支撑他一家老小的生活。可以说,韩愈虽然一开始出身名门,但是他的大半辈子都处于贫穷之中,尝尽了人间穷苦。

开创第二副业补贴家用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韩愈的作品 《马说》

一次又一次亲人离世,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仕途之路又一再受挫,且一家大小的生活需要维持,这使得韩愈越来越明白金钱的重要性,压力之下,韩愈选择开辟一项副业来改善生活。这时候,就连韩愈也没想到,这份起因有点难以启齿的副业,后来居然因缘巧合成为了他在文学上的另一个成就。

唐代当时流行丧葬墓志铭的社会风气,希望死者“永垂不朽”、家族名声能够流芳百世,写墓志铭的情况非常普遍,很有市场。长安城里请文人雅士为已故亲人撰写碑文、祭文、行状、墓志铭,成为风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是讲究请有名望的文人士大夫撰写墓志铭,故为人撰写墓志铭所得“润笔费”相当可观。

虽然韩愈当时科举和仕途都不顺利,但是他写作方面的才华却早已远近闻名。加上他在职期间廉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对写墓志铭作者“才”和“名”的要求,韩愈都符合了,于是他很快便在写墓志铭这一块成功入行。

韩愈才华横溢,墓志铭上乘之作很多。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喜欢请韩愈执笔,有的甚至非他不可。也因此,韩愈的“润笔费”水涨船高。写一篇墓志铭,其收费动不动就是"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这相当于今天一篇软文就换一辆跑车,且是顶配版的。另外他也收现金,比如"绢五百匹",当时的绢是有货币功能的,五百匹绢值好几百贯钱,比基层干部一年的工资还多。

韩愈在墓志铭圈内风生水起,50岁时,他接了一个大单——给唐宪宗李纯立碑。公元817年,唐宪宗派裴度、李愬平定淮西叛乱后,唐宪宗李纯下诏刻石立碑,记此大功,钦点当世文坛领袖韩愈撰文。平定淮西意义非凡,实属“元和中兴”的头等大事。韩愈不敢怠慢,冥思苦想。以他的旷世文才,竟然花了七十天才写成《平淮西碑》这一千多字的碑文。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平淮西碑》后世重刻版

碑文一上来就歌颂开国初期高祖、太宗的英明,然后痛惜到了中期“相臣将臣,文恬武嬉”,造成藩镇割据之势,然后笔锋一转,赞美当今唐宪宗的伟大,以坚定的意志调兵遣将平叛。其中突出了后来任宰相的韩弘,韩弘自然大喜过望,韩愈因此额外得到了绢五百匹作为润笔费,相当于大约10万斤米。

可韩愈为人有一大特点:耿直!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开始为了能够快速招揽到生意,韩愈对写墓志铭明的定价并不高,而且对前来邀请的家族没有门槛限制。因此,由于价格低廉,物超所值,韩愈的生意源源不断,无意之间抢了很多“同行”生意。

但“行有行规”,韩愈定价太低,接收生意来者不拒,对每个逝者都夸赞不已,业绩及口碑极好,引得当时很多以同样方式赚取外快文人的嫉妒。当时许多人讽刺他赚死人钱,称其“谀墓”,嘲笑他对着坟墓也能阿谀奉承。因为这件事情,韩愈“腹背受敌”,不仅在外被外人骂“谀墓”,在内还被自己的弟子也嘲讽。

当时韩愈有个奇葩徒弟叫刘叉,起初韩愈因为喜欢他怪僻的作诗风格而收他为徒弟,又可怜他流离失所将他收留在家中。然而,刘叉看到韩愈因为帮别人写墓志铭不仅再次名声大噪, 而且家里经济也逐渐宽松了,因此嫉妒不已。他将韩愈家中钱罐子里的钱拿走来大半,并留言道:“反正这些都是你靠死人赚来的不义之财,倒不如救济我算了”。刘叉拿了钱就跑,只留下满心郁闷的韩愈。

不仅如此,因为耿直,韩愈有时候书写的墓志铭可谓“事无巨细,什么都呈现出来”。

有一次,韩愈为一个叫王适的读书人写墓志铭,居然把人家年轻时骗婚的事情也写进去,而且还详细叙述来其中的过程。虽然到最后,韩愈还是将这件事写为了当时读书人极为励志的一件事,但总让人觉得哭笑不得。而那个被韩愈坑了的王适也因此留名百世

虽然韩愈写墓志铭承受了许多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因为撰写墓志铭使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且这一副业赚的外快大大远超出他的本职俸禄。

刘禹锡曾说,韩愈当时写一篇墓志铭可以达到“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相较之下,他那点俸禄也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兼职彻底点亮第二写作技能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韩愈画像

虽然韩愈一开始写墓志铭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赚钱,但这并没有妨碍韩愈的文学事业,相反,还为他在文学上添加了一项成就。

韩愈文笔优美、赫赫有名,求其写墓志铭者众多,他为人写墓志铭大约80篇(存留下来的),其中有不少名篇传世。著名的有《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贞曜先生墓志铭》等等。

其中,韩愈为亲侄儿所写的《祭十二郎文》不拘于形式,他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此评价: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祭十二郎文》部分内容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恢复古人质朴自由的行文风格,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倡导世人在写作形式上不再被呆板的格式所拘束。这样的创作追求,造成了韩愈为逝者撰写点的墓志铭不同于那时候普遍的样式。

韩愈力求突破当时朝廷对墓志铭形式单一且呆板的限制,使每一位逝者都能得到一份“私人定制”的墓志铭。也因此,韩愈的墓志铭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的风格,很难被人模仿。同时,受韩愈本身怀才不遇的情绪影响,他的墓志铭通常刻画的都是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形象,因此引起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共鸣。

在著名的《刘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就用了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来讽刺当时落井下石、趋炎附势的小人:诶,有些人到了困境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节操和义气。那些平日里看着相互仰慕讨好、一起吃喝玩乐的人,尽管平时好像志趣相投、忠肝义胆,但是一遇到哪怕是小小的利益冲突,都能够翻脸不认人,甚至下井落石。

后人大赞他“奇崛”、“他人无此”、“祭文退之独擅”,曾国藩也赞他“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 他所写的墓志铭被归纳成如《韩昌黎文集》等书籍,流传百世,而那些依然被保存在泥土深处的真迹也还在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结语

倒霉了半辈子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竟然是靠写墓志铭白手起家的

韩愈出身名门,却遭遇亲人离世,生活由富裕跌落到贫穷,明明才华横溢却总是怀才不遇。他前半生穷苦,不仅要为仕途奔走,还要为了生计操劳。但是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没有放弃过最初的原则,凭借着一股“率真”和努力,最终成为天下文人所崇拜的对象,官居礼部侍郎之位。韩愈靠着自己一步一步从底层重新走上原本属于他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