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安化平口鎮位於縣域版圖的邊緣,與婁底新化接壤。接壤處是一條公路,以中心為界,一邊是益陽,一邊是婁底。這條街上以宣揚婁益兩地友誼為主,有友誼街,友誼街市場等等。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友誼街市場


婁益兩地的友誼是有的,但是有時候也會很在意彼此之間的差異。新化和安化亦是如此,才到平口,就有做茶的老朋友說,經常有新化那邊的茶人,拿著自己做的茶過來踢館。強調自己的茶如何如何好。我去年新出的那本書裡曾引用陶澍的詩,那句容易挑起新化人不適的詩:“寧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陶澍也知道口出此語會引起新化人的不適,所以緊接著說:“宋時有此語,至今尤能道”,把責任推給了宋朝人。


講到回顧歷史,新化和安化本質上有很多共享的歷史記憶,在行政邊界很模糊的歷史時期,這兩個地區幾乎是一個整體。安化發現的冰磧岩,新化境內也有分佈,自然界很多選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兩地相比較而言,新化更注重對歷史的理解。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新化的茶文化碼頭


安化在講自己茶葉起源的時候會提到唐朝時候的渠江薄片,渠江位於安化,而最先利用這個商標的卻是新化。從平口進入新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名人故居,陳天華故居。對於這樣一位革命志士,其實新化只是他兒時的生長之地,留下的痕跡和文物非常少。但是新化重視歷史文化,打算花巨資打造陳天華故居。

《警示鐘》《猛回頭》這樣的著作,如今來回顧,依然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今天我們一行在天華村村長的帶領下進入了陳天華故居,他一路上給我們介紹了天華村的很多規劃。


《警示鐘》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敲鐘人,警示社會的敲鐘人。此次疫情,我們將最先發現疫情的一線醫務人員叫做“吹哨人”,“敲鐘人”和“吹哨人”有某種共性,就是給麻痺的社會發起一聲撕心裂肺的吶喊。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遠方矗立的陳天華故居原址碑


陳天華故居遺址位於庫區,在遺址位置矗立了一塊紀念碑,豐水期江水將淹沒紀念碑。此刻,為了避免夏季洪峰,庫區將水位控得很低,所以紀念碑又整體浮出了水面。這位革命志士的故里,實際上已經被淹沒,當年資助他生活讀書的鄉鄰後人也都遷到了安全位置定居。不過,據村長介紹,每週都會有大大小小不同批次的人紛至沓來,來尋找陳天華故居。面對這些造訪者,如何把陳天華的生平及短暫的生命價值敘述給他們,成了村裡領導著重考慮的問題。


進入天華故里,一個高大的牌坊在提醒你,目的地到了,從牌坊進去,走到水域邊緣,水位退下,裸露的肥沃河床上長著茂盛的青草,幾座荒冢點綴中,陳天華故居遺址紀念碑孤獨的立在影影綽綽的不遠處。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溼地上的荒冢


這又讓我想起了安化,陶澍、胡林翼、黃自元、羅繞典乃至後面的彭國鈞、彭先澤、王雲飛、黃本鴻、馮紹裘、楊開智··· ···新化陳天華故居原址雖然被庫區水位淹沒了,但是新化人讓陳天華更加醒目的活在了世人心裡。安化的這些名人留下的遺蹟還在,但是任由歷史將其漫溢淹沒了。


友誼街,以繁華標註了婁益兩地的界限

兩地之間,恬靜的生活


安花草,新化好,兩邊鄉民守著界限世代生活在一起,相互嫌棄又相互羨慕。安化人認為,安化這邊的基礎設施要好於新化,不管是從自來水還是供電,以前新化這半邊街好像老是停水,很影響人的生活。但這幾年,新化這半邊街也發展起來了。不管怎樣,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安化與新化交界的這條街是最繁華的,在這條街上,有豪華的酒店,有上千平米的超級市場,有川流不息的人潮。


這麼多年下來,這兩地的差異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兩地人本質上早就已經融在了一起,青年男女戀愛通婚不分彼此。(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作者:洪漠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