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一個花紅柳綠的五月,我和同事將採訪的目的地鎖定在地處遼西北的一座小鎮。在這裡,將天與地進行分界的是山巒起伏的曲線;在這裡,迎面吹來的勁風來自不遠的內蒙古草原。這裡,就是我們遼西北野外項目組隊員揮灑青春汗水的地方----青峰山。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從遼南到遼西北,青峰山顯得有些遙遠,從氣候溫暖溼潤的遼南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前行,窗外的風景在不斷變換。遼河油田的井架,讓我們感受到了石油工業的發展;一片片平坦的稻田,農民們在播撒著一年的希望;逐漸佔領視線的山巒,將我們融進了遼西北的獨特風景線;四個小時的車程,沒有帶給我們疲倦,反而讓視野逐漸變寬變遠。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五月的青峰山,雖然中午的陽光灼熱難當,但是晨晚依然讓我們感到空氣中流動的微寒。在我們地質隊員的駐地,我和同事又見到了自己的夥伴,大家談笑風生,暢所欲言,地質隊員大家庭的氛圍迅速驅散了我們來到異鄉的陌生之感。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打開攝像機,我和同事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在這裡,沒有大腕明星,我們每一位隊員就是編劇、導演和領銜演員。那晾在窗臺上的一塊塊礦石樣品,彷彿在告訴我們,祖國的寶藏就蘊含在裡面。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走進青峰山,我們也是項目組中的一員。駐地沒有自來水,隊員們就從遠處肩挑手抬,在鄉村土道上,留下了隊員們的歡聲笑語和腳印一串串;在這個臨時的家,一張大繪圖板也變成了項目組工作的辦公桌,隊員們鋪上地質圖,勾畫著各種記號;打開筆記本電腦,整理著白天採集的數據;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的時候,項目組的駐地燈光依然,那是隊員們在制定著第二天的野外工作方案。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走進青峰山,讓我切身感受到了勘探的路並不平坦。無論是鬆散的黃土,還是被雨水沖刷的溝壑;無論是陡峭的山坡,還是踩上去打滑的草甸。我們的隊員都要用雙腳丈量,都要用儀器去探尋,因為那裡包含著我們圖上的一個個座標點。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走進青峰山,讓我體驗到地質找礦的路上充滿著艱險。那灌木覆蓋下的雞爪溝,山水的浸蝕讓道路泥濘不堪;走進幽深的探槽,地質錘在石壁上的敲擊之聲回想在耳畔,傳向頭頂上方的一線之天。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走進青峰山,滿山翠綠的油松成為隊員們遮蔭的大傘,茂密的蒿草是隊員們柔軟的座墊,沒有像樣的餐桌,沒有成套的杯盤,喝一口礦泉水,打開一小袋鹹菜,吃上一張張小油餅就是地質隊員的野外午餐。

散文習作 | 憶2012年採訪遼西北青峰山地質物探項目組

走進青峰山,我看到了地質隊員們那一張張被曬黑的笑臉,跟著他們感受了如何進行野外踏勘,切身體會到地質隊員的艱辛絕不應該只停留在字面、筆端,更學習到了隊員們的堅定信念:沒有揮灑汗水的付出,珍貴的礦藏依然待字閨中,哪能輕易與我們相見;離開了地質三件寶和野外踏勘,我們又怎能知道礦石中蘊含的金、銀、銅、鋅和鉛......

(文字和照片著作權均為作者唐兆興本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