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些情況:

上班路上看見一媽媽扯著大嗓音罵小孩,不是數落她成績不好,就是罵她蠢,學了一個學期的舞蹈還跳不出一支完整的舞……


參加孩子親子互動活動時,一家長見孩子老是不配合,當場拉下臉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


同學聚會時,一老同學一上來就抱怨自家的孩子以前怎麼優秀,現在又怎麼蠢,不管怎麼打罵,每次考試總是在倒數里轉圈圈……

大家細細觀察一番就會發現,身邊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無奈,越是批評孩子想讓他記住教訓,孩子表現不但不見好,反而有可能更差。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下什麼是“習得性無助”以及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持續批評中進入“習得性無助”之中的。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01

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在父母的批評中步步沉淪

關於如何解釋“習得性無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做過一個實驗:

他先做了一個特殊的籠子,籠內有兩個空間,左邊地上有電擊,右邊地上沒有電擊,中間用一個可活動的擋板隔開。

當把一隻狗放在左邊而受到電擊時,狗會自然跳過擋板逃到右邊去。

接著,他把擋板升高,兩個空間徹底隔開。狗在左邊遭受電擊後,不斷跳躍,但不管怎麼嘗試也逃不掉電擊。

當狗囚禁在左邊的電擊室一段時間後,放下擋板,再次開啟電擊。此時,狗即便遭受了電擊,也不再嘗試跳過擋板逃離電擊。

這隻狗心甘願待在左邊,忍受著電擊的折磨。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狗實驗裝置


為什麼實驗中的狗會出現這種反應?

塞利格曼經過反覆試驗後指出:因遭受重複的失敗、痛苦或懲罰、自己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結果時,狗進入了一種 “任由擺佈” 的狀態。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在重複的失敗或懲罰中而形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這種狀態類似於我們經常所說的“麻木”。因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無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之下習得的、寫進腦子裡的一種對現實無望、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回到教育上來,父母的批評就是這樣的“電擊”實驗,如果時時批評或事事批評,孩子就會陷入麻木、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中。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批評都是為了孩子好,讓他記住教訓。但事實上,孩子真的能在批評的“電擊”下記住教訓嗎?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02

父母的批評,會讓孩子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無可否認,批評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無休無止的批評確實會讓孩子更容易變得麻木。

  • 父母的批評,增強了孩子的挫敗感

對於我們來說,要是經歷很多次失敗都沒成功的話,就會形成“不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成功”的自暴自棄心理,這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小木樁栓大象”的故事。

為什麼一根小小的木頭就能拴住一頭猛象?原因就是:大象幼年時就拴在木樁上。小時候力氣小怎麼使力也拔不動木樁,慢慢地,小象就認為木樁是不可拔動的。

當這種感知上升為意識後,小象即使長成了大象,也不會去嘗試拔動小木樁。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小木樁栓大象


孩子也如此。

其實,孩子判斷自己是否成功做好某事,最大的參考就是父母的態度。若不管做什麼事,孩子都遭到父母責備,內心則會充滿挫敗感。這種狀態如不及時調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消極意識,再也不去嘗試“成功”的可能性。

而孩子內心其實充滿了無助和無望。

  • 在父母批評的陰影下,孩子會形成錯誤的歸因方式

如前所說,在孩子眼中,父母是行為的評判官。如果受到父母表揚,他們會認為自己成功做好某事了;若受到批評,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在這件事上很失敗。

如果沒有父母的開解教導,孩子便會把失敗歸咎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如別人導致的。

遺憾的是,愛批評的父母一般也很難正確開解孩子,很多父母每次罵完孩子後會說:“你要爭點氣,我這麼罵你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其實,這種安慰向孩子傳達的潛臺詞就是:你太笨,又不努力,讓我操碎了心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批評和錯誤的開解方式都會加速孩子進入自我否定中,正如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

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

父母確實罵痛快了,但孩子卻被這種持續性“電擊”弄得傷痕累累,越來越否定自己。

既然批評不能讓孩子變好,那麼我們應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優秀,走出“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呢?

03

學會4種方式,幫助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批評不是“為了孩子好”,相反,只會讓孩子掉入“習得性無助”中。

因此,父母應先收起批評的態度,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成長。具體來說,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中時有四個階段:

初次批評時不開心,再次批評時難過,多次批評時徹底否定自己,最終麻木絕望。就此,我們應採取四種方式來幫助孩子。

1.給予真誠的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

一般來說,當孩子初次受到批評時,內心會有不甘,認為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不成正比。

國內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對此就說過:

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不可能一開始就說“我不行”,即使結果並不如願。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就如開頭媽媽罵孩子太笨跳不會舞一樣,很多孩子其實是在體驗了很多興趣班後才最終選擇的跳舞。從這點來看,孩子本身喜歡跳舞;但也許是因為自身學習速度慢,或一下子吃不了跳舞的苦或不喜歡老師等因素,才導致學了很久也跳不出。

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笨,學不會。若父母能就此找到某個點,給予孩子肯定,那麼孩子會受到莫大的鼓舞,就像內心的感受得到了回應一樣,“自我認同感”得到很大提升。

因此,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女兒,你很棒,跳舞並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但你做到了堅持。只要繼續堅持,你肯定可以跳好一支舞、兩支舞、三支舞……”

孩子聽完這話,內心肯定會有觸動並嘗試堅持下去。

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天使下凡人間。因此,給予真誠的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2.降低對習得性無助領域的期望,讓孩子學會藐視“無助”

當然,父母也要意識到有些孩子即使學了很久,也有學不好的東西。

再以孩子跳不會舞為例。雖然跳舞是自己選擇的,但要是由於自身骨骼軟度不夠等客觀限制,看似輕鬆的動作對她而言都是高難動作,小孩怎麼學也學不會。

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

降低對有可能造成“習得性無助領域”的期望,讓孩子學會藐視“無助”。

很多所謂的“期望”都是出自父母,孩子對任何事物的學習只會遵照內心的“探索慾望”,正如以色列知名哲學家馬丁·布伯就說過:

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換句話來說,既然孩子天生在這某方面有短板,那父母乾脆降低期望,不用高期望去壓孩子。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因此,父母不應強逼孩子去做諸如跳舞一類的事,而是及時安慰孩子,讓孩子學會坦然接受自己在舞蹈上的“差”,而去努力尋找自己的“強”。

讓孩子學會藐視“無助”,其實也就是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天賦”領域。

3.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及時拔掉快要夯牢的“小木樁”

排除掉孩子不擅長的領域,那麼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尋找擅長的地方。否則,孩子在各種不擅長的領域接連碰壁後,也會徹底陷入“否定自我”的深淵。

因此,父母要像助推器一樣,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把孩子推向更廣闊的天地,讓孩子自主探索並找到“肯定自我”的方式,及時拔掉快要“夯牢”的小木樁。

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中說過: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也就是說,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多嘗試嘗試不同的興趣,總有一個是適合她的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的。她女兒成績很不好,經常考到倒數而家長被叫去學校訓話。但李教授從沒因此否定、訓斥女兒,而是打心眼裡承認孩子各有所長。因此,她鼓勵女兒去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

李玫瑾的做法就像個助推器一樣,推動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進攻,而把“學習”這個快要“夯牢”的小木樁給及時拔掉了。

當然,在這種教育的長期引導下,她的女兒即使不是出類拔萃,也足夠獨立陽光。

4.持續用陽光思維開導孩子,培養孩子積極的“習得性自助”

在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完“習得性無助”的實驗之後,他嘗試了多種方法促使深陷 “無助”中的小狗重新又回到了遭受電擊後就跳逃的努力中。

此後,塞利格曼將這一實驗理論延伸到人類身上,在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中闡明:

消極的“無助”可以習得,但也可以化解,並且運用積極心理,還可以從“習得性無助”進入“習得性自助”的良性循環中。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這裡所說的積極心理,除了抽象化理論外,當用在導向具體的某一行為的意識層面上來說,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陽光思維:

陽光思維也稱積極思維,遇事時用積極的心理態度指導行為,就像生活中四處充滿陽光一樣讓自己保持凡事樂觀心態,也幫助別人凡事樂觀心態。

因此,對於受到“批評電擊”後的孩子,父母要用陽光思維來開導。久而久之,父母的達觀,能讓孩子“習得”達觀,從而積極“自助”,即進入“自助模式”,主動尋找自己擅長的東西,保持向上的人生動力。

要知道,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幫助只是一時,只有孩子學會“自助”才能成長一世。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寫在最後: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長處,也難免會有自己的短處。

如果父母一味採取批評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失去進步的動力。

因此,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要輕易批評孩子,並做到以下4種方法:

1. 給予真誠的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

2. 降低對習得性無助領域的期望,讓孩子學會藐視“無助”

3. 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及時拔掉快要夯牢的“小木樁”

4. 持續用陽光思維開導孩子,培養孩子積極的“習得性自助”

一起學習,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