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人间草木,是最风雅的事。

将草木和器具结合,是古人将风雅融进了生活中。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藤编与家具/

《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蜀有汉原工匠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细雨密绕之为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黄,形似龙榻。初为自娱之用,后邻人知之,认为巧,纷纷钱币贷之,随入市为业”。可见距今千年的晋代藤编的工艺已存于人们的生活。

唐朝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将藤编与传统家具相结合。

到宋朝时,家具使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已较为普遍。

至明清,藤编工艺非常成熟,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业,古典家具中运用藤编更为广泛,明清家具中藤编的软屉在工艺上精细无比,如丝如织,叹为观止。

中国千年的家具史从未舍弃对藤屉的喜爱。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板面的出现/

清朝伊始,随着皇室对家具陈设与装饰器物的需求的变化,能工巧匠们对家具加以改良,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在家具的造型上追求庄重丰富,雕饰繁重、样式多变,且体态丰硕。

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为首选。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一致,彰显贵族气质,往往采用一木连做。

板材的广泛使用,致使家具中的藤编工艺逐渐消失。到晚清时,家具的坐卧具只剩下席面下托板的压席硬屉。而后硬屉被世人沿用至今,也成为当代人的心头好。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软屉与硬屉/

家具一般分为床、榻类的卧具,椅、凳类的坐具,桌、案类的承具,柜、橱、格、箱等存贮具,和屏风、衣架等其他家具。软屉和硬屉主要指坐、卧具的承托面。

那么什么是软屉?什么是硬屉?

软屉是在边框打屉眼,用棕、藤等编织成屉,四周用木条压边,钉竹钉或木钉固定。

硬屉是在边框打槽装板,有的平镶,有的落堂做,稍稍低于边框。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分为两层,上层为藤面,下层为棕屉。

-藤面-

藤,岁月经年。日渐老去的藤极为坚韧,但劈成丝后又很柔软,在手艺人指间缠绕盘旋,百转千回,呈现出不同的花纹。藤面可直编、可对角编,可疏、可密,但都需要保证每一根藤笔直,且藤与藤之间的间隙分布均匀,才能编织又细又密、纹理丰富多变的藤面。

家具中使用的藤面编制需要超强的耐心和细心,因为每一块席面都不能出现松动或缝隙,插进去每一根藤条就要严丝合缝,咬合紧密,避免有“鼓包”的情况产生。

藤面一般呈暗花图案,迎光映视,纹理格外分明,精致柔韧,无与伦比。在使用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沉,呈现出古朴、自然的韵味,与明式家具的柔美隽秀,相映成趣。

时至今日,藤面仍需要全手工编制,手工艺者们将娴熟精巧的技艺落在薄薄的藤席之上,留下的是传统文化的坚持和魅力。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棕面-

棕面置于藤面下,起着保护藤面和主要的承重作用。

棕面是在木材框的内边缘有序打眼,先用湿棕绳在框内穿成网,棕绳网干燥收缩后绷紧成底,称为“棕绷”。

而后用带斜坡的木条“压边”,再用销钉钉牢,加以固定。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承重-

常有人说不敢用力坐在软屉的家具上,怕把软屉给坐坏了。纵观古家具软屉的使用史,软屉搭配在罗汉床、圈椅、官帽椅等久卧、久坐的常用家具中,无疑体现了它的舒适性和耐用程度。

软屉的屉眼是左、右成“之”字形排列,有效分散承重力。软屉下有两根弧形的横枨,软屉承重后凹垂,所以中部向下弯。横枨两端出榫,与大边联结。边抹表面内缘踩边打眼,棕索、藤条从眼中穿过,踩边用木条压盖,再用胶和木钉销牢,把穿孔眼全部遮盖起来。即使出现极端承重的情况,也可以很好的承接重量。

所以即便人久坐或躺在软屉上,都不会有疲惫感,反而松软、透气,更添一份舒适和自在。

而现代家居中,明式家具搭配软屉的刚柔并济的组合,营造温馨素雅的生活氛围,能缓解了钢筋水泥下的冰冷,令人赏心悦目。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造型浑厚稳重、用料考究、独板硬屉,是部分人眼中衡量一件家具的重要标准,更是他们追求和崇尚的“完整”。

-板面-

硬屉的家具板面突出用料,常给人“结实”的感觉。但硬屉板面久坐或久卧会“打滑”,且因承重点集中而会疲累感。所以硬屉的家具大多配以棕垫,以增加舒适度。

但板面的用料,让人从心理上加大了对器具的价值认知,拼板易取,独板难得,所以家具中的独板就更显难能可贵。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造型-

硬屉家具整体的纹理流畅、色泽统一,彰显了器具的庄重和浑厚,也更添一份憨态。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软屉柔韧、结实,手工编织的暗花,若隐若现,更显精致,其“精、巧、简、雅”,与明式家具的文雅、秀气相得益彰。藤面的舒适、透气,大大提升家具的舒适性。素雅的藤编与沉稳的木色融合,让家具更添几分意蕴。

硬屉浑厚庄重,突出用料,给人以踏实的感觉。色泽、纹理的协调统一,更显家具的精致大气。但硬板面,久坐或久卧会显疲累,所以多搭配棕垫使用以增加舒适感。

工业机械盛行的今天,藤席编织仍需全程手工完成,而独板硬屉取料也很是讲究。以白酸南官帽椅为例,软屉与硬屉价格不相上下。

物利与人,人感于物,“软”“硬”更迭,归于审美。

明式家具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其独特的气质,它的造型、皮壳共同塑造的性格特质,质朴中透着秀美,敦厚里藏着淡薄,婉约中带着灵动。

不论是软屉的隽秀雅致,还是硬屉的完整统一,都彰显着各自独特的气质。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喜欢的便是最好的/

软屉的改制与复兴,是人们对藤屉这种材料和工艺的再度认知,也是家具与传统文化、实用性与历史性的回归结合。

观座的家具多以软屉搭配,因为相信仍有很多人喜欢昔日的编织文化,也珍惜工匠指尖的韵律,在这个时代传播和流转。

明式家具中的“软”“硬”兴替

美好的事物都应该被温柔地对待,

手艺也是一样,藤编也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