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換句話說這或許是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是消除未來。”——喬治·奧威爾1984


標題提出的問題可以啟發我們對自己的現金流管理的困惑。更好的是,這個問題實際上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對我們理解貧窮和財富的本質非常有用。建議花五分鐘看完這項研究。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學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班納吉·蒂凡尼(Banerjee Tiffany),表彰他們對貧困研究的貢獻。這個獎項的結果與往年不同。首先,這是夫妻倆首次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很多人其實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班納吉·迪夫洛等人的工作與傳統經濟學側重數學模型的工作完全不同,都是深入的隨機實地實驗。



幾位科學家花了近20年時間,在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通過比較實驗研究貧困的本質。然而,這也表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注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應該閱讀更嚴肅、更有營養的科學內容。


班納吉和杜弗洛有一部關於貧困經濟學的代表作《貧困的本質:我們為什麼不能擺脫貧困》。這本書被認為是“貧困”研究的頂峰。實際上,它是很多年前出版的,但在這期間,它變得很熱。新修訂本不厚,也沒有經濟公式可供閱讀。讀起來容易,值得反思。

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換句話說這或許是貧窮的本質

書中研究的問題如下:

為什麼窮人吃不飽就看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學也不喜歡學習呢?


窮人為什麼不注意健康和鍛鍊呢?


為什麼他們不享受他們的免費健康生活,但他們必須自己付醫藥費?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和貧窮的銀行毫無用處?

舉例來說,書中對窮人的定義是:可支配收入低於每天0.99美元的人。


我希望你能更多地思考這些結論背後的真知灼見,以激勵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入對生活水平毫無意義的爭論(就像許多地方正在做這種無畏的爭論,浪費注意力一樣)。


充滿危險的“貧困陷阱”:窮人更善於浪費金錢


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貧困陷阱”。它主要關注資本對人們生產能力和貧困水平的影響。在這裡,資本包括人們的儲蓄、贈款等。


如果你有更多的資本,你可以購買原材料,僱傭工人,擴大生產,明天你會比今天有更多的錢。如果一個人很窮,沒有糧食和住房,就沒有生產勞動的錢,明天你就會比今天窮。這樣看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似乎只能是資助窮人擴大生產。但是,很明顯,現實中大規模的政府補貼並沒有取得好的效果,窮人仍然很窮。


根據對果殼的研究,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更符合實際情況模型,具體如下:


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換句話說這或許是貧窮的本質


兩種模式的不同之處在於,模式的下半部分是相同的,爭議落在上半部分。根據第二種模式,最貧困人口在扣除基本生活費用和生產成本後,也應該變得越來越富有,直到邊際收入最終放緩並停止增長。但是為什麼窮人仍然不生產剩餘投資來賺取更多的錢呢?經過大量的隨機現場試驗(RCT),一些學者認為:

造成“貧困陷阱”的根本原因是,貧困人口沒有有效利用資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應用於未來發展的資本性支出被浪費,最終陷入貧困


這三位學者發現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無端支出:例如,事實上,非洲農民並沒有真正的錢投資於生育,而是花了大量的積蓄購買電視機和葬禮;或者因為他們不願意為自己和孩子接種疫苗,他們必須花更多的錢來治療疾病。在這種情況下,關鍵窮人更善於浪費金錢。即使他們賺錢或賺錢,他們也沒用。他們沒有把獲得的資源放在自己或家庭的發展上,最終擺脫不了螺旋式下降的“貧困陷阱”。


2“電視比食物更重要”:富裕增加耐心,貧窮剝奪耐心


這本書呈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相當一部分窮人很窮,但他們的消費支出並不比富人低,甚至不高。這一點在我最近關於破產和儲蓄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浪費金錢的經驗。


現在信貸是如此容易。這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為普通人提供的。關鍵是很多人不是把貸款用於生產,而是購買奢侈品:一部蘋果手機、一個LV包,或者一場豪華婚禮。如果他們不小心,就會被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步也出不來。回答文章題目提出的問題:為什麼窮人對奢侈品有這麼大的慾望?


《貧困本質》提到,他們曾經走訪貧困村,發現許多兒童營養不良,但許多家庭都有電視機。


村裡的人說他們會存很長時間,買一臺電視機。學者們很驚訝:電視不能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但是吃得更好、更健康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為什麼你寧願把錢花在電視上,也不願花在改善營養上?“因為電視比食物更重要,”村民說


班納吉認為,這種現象背後的經濟原則是: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往往會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因此做出更多非理性的衝動決定。

因此,他們需要更頻繁地釋放壓力,而生活環境註定了他們無法有更好的耐心和減壓方法,所以他們只能在瞬間滿足的情況下尋求高頻和低效的壓力釋放,比如吃頓豐盛的晚餐、買臺電視等等。

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換句話說這或許是貧窮的本質

在許多地區,窮人有一個共同點:一張特別的臉。例如,為一位已故家庭成員舉行的特別而豪華的葬禮可能要花費一年收入的一半。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如果他們有一點額外的錢,他們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更重要的場合更有尊嚴。


這樣一來,窮人更容易拒絕延遲滿足,因此對長期投資和延遲迴報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儲蓄、教育和學習。貧困家庭很難在認知和行動上做出選擇,很容易陷入世代貧困的怪圈。


然而,如果每個人都想省錢,就需要不斷地與自己的慾望作鬥爭:可能會被迫存錢,戒菸、戒酒、戒糖,放棄飯後美食的誘惑,抵制電視、手機、奢侈品等廣告中的“美好生活”。


在這樣的狀態下,窮人每天也面臨著比富人更大的考驗。因為他們太稀缺,或者覺得自己太稀缺,所以他們面臨更多的誘惑,更容易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來應付現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說,我們必須警惕一種難以跳出的“稀缺心態”:因為稀缺是一種讓人陷得越來越深的泥潭,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也無法為未來佈局,他們每天都在忙於當下的尷尬。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三位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得出結論,導致貧困人口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有幾個,第一個是: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他們不知道給孩子接種疫苗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基礎教育可以在未來產生更高的利潤,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肥料,他們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來避免艾滋病輸入垃圾,輸出垃圾,不管你怎麼努力。信息貧富與經濟貧富正相關。


比如,富人的健康狀況要遠遠好於窮人,因為窮人沒有錢做體檢,沒有時間鍛鍊,也不覺得鍛鍊有什麼用。每年,全世界有500萬人在5歲之前死亡,其中大多數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窮人。例如,許多家長對教育有錯誤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就像買彩票給孩子們看一樣。很難取得好成績。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找不到好工作,他們的教育投資就會白白浪費。


但研究數據顯示,教育是一項穩定的長期投資,每增加一年教育,平均工資增長8%。這就是為什麼喬治·奧威爾說,貧窮的本質是消除一個人的未來。

你發現了嗎?

一個人關於金錢的問題,其背後是投入質量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全人類的問題。有錢人浪費錢財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聞上報道失信遺囑執行人的名人案例也不計其數。結果表明,運氣賺來的錢會因能力而流失,貧困陷阱的曲線總是動態的。稍微瞭解一點財務知識就應該知道,個人現金流管理的核心在於以下兩點:

風險控制;


自我控制。

健康和儲蓄主要是為了抵禦風險。沒有這兩點,一切生產、教育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世界充滿了危險和意外。如果你不小心,你會掉進貧窮的陷阱。不幸的是,如果學校不教我們,你的家人可能不敢教我們。你需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但是,不能把強制救助理解為降低生活質量。用阿爾法學院學習顧問的話來說,降低生活質量很容易使期望的改變變得不可持續。正確的方法是找到讓自己快樂並堅持下去的方法。

花錢的前提是想一想,從長遠來看,它是否真的對你有意義。如果你真的喜歡某件東西,適當地獎勵自己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經常花錢買東西,這會讓你麻木還是讓你快樂?情不自禁地一再給眼前的滿足感,難道不是在花錢玩老虎機嗎?

我真的需要買這個嗎?


是即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


我的支出是走向富裕均衡還是走向貧窮均衡?


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投資,還是因為單純的愛面子而消費?

從今天起,我們應該自問一切費用。


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換句話說這或許是貧窮的本質

“我很震驚,他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的機會”


學者們最終提出的解決貧困的最重要的一點聽起來像雞湯:改變人們的信仰。

但“信念”這個詞太大了,人們很難馬上開始行動。心理上的貧瘠往往更難擺脫。

但是如果我們想繼續前進,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路。怎麼做?你得想清楚。


這裡我推薦張同和的另一本書《工廠女孩》。你可以結合貧窮的本質來閱讀它。你可以看到,東莞如何成為中國快速發展城市的縮影,如何因中國現代製造業的千萬青少年工人而成為全球化的心臟,如何因每天使用蘋果手機和LV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鄉流動人口世界各地的人們用袋子,用快遞寄送。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看到那些一天工作16個小時,每月400元的女孩如何積極地與自己的處境抗爭。

Leslie T.Chang,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她畢業於哈佛大學,她的丈夫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何偉)也以其關於當代中國的非小說作品而聞名。這本書最初是我的新聞教授推薦的。如果你想看的話,最好找到原版。記者寫作簡明扼要,閱讀難度適中,閱讀流暢,內容好。讀了之後,我覺得我妻子的語文水平比我丈夫的高。


張同和說,在東莞面試的第一年,我其實感覺到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畢竟,我能和這些工人談些什麼?結果,她發現自己想錯了。看看她對職業女性的採訪,這些女孩給張同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們對教育機會的渴望:

我很震驚,他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的機會,因為他們大多數來自貧窮的背景,他們的父母沒有文化。這些年輕女孩非常聰明,有趣,勇敢和慷慨。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他們存了很多錢上英語課和計算機課。他們教會了我很多關於工廠,關於中國,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然,這些女孩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很多理由沉溺於貧困陷阱。畢竟,外部環境因素太多,他們找不到藉口。放棄和失敗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那麼這些打工妹,窮嗎?我覺得一點也不。


真可憐,可憐就是打架。打仗不是把口袋裡的錢都花在賭博上。相反,要為你100%的雄心壯志奮鬥,遠離那些對你的未來不重要的干擾。我不想用這些女孩的故事來激勵你。但我想表明,每個人在選擇自己的道路和勇敢前進的面前都是一樣的。別讓別人毀了你的未來。不要讓別人成為不去的藉口。


張同和是中國移民。在她寫這本書之前,她對前幾代流亡的故事並不十分清楚。在書的後半部分,她認為她和這些女孩沒有什麼不同。她越瞭解他們,就越瞭解這個世界,也越瞭解自己:

離開原始環境就是離開工廠設置。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決定以後如何設置它。健康和儲蓄主要是為了抵禦風險。沒有這兩點,一切生產、教育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在選擇自己的路並且勇敢走下去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樣。別讓別人毀了你的未來。不要讓別人成為不去的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