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法无效,怎么办?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脾应肉,肉腘坚大者胃厚,肉腘么者胃薄,……肉腘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腘不坚者胃缓。

说明胃缓一病,由于脾虚中气不足,胃之肌肉薄弱而下垂,故名胃缓,其所述之病理机制,与现代医学的胃下垂症颇相似。本病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均未将此病列为专篇讨论。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篇里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的论述,其证候描述,类似本病。故今之治胃下垂症者,多从脾胃中阳入手,温健脾运,升举中气为法。

胃缓之成,由于肉不坚,胃薄而病,验之临床,多见禀赋瘦弱,胸廓脘腹狭长之体。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法无效,怎么办?

究其病因,多由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其中气、脾虚气陷升降失调所致。此即《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病䐜胀之证。

故病者多见脘腹痞满而坠痛,嗳气不舒,肠鸣漉漉有声,纳呆食少,大便不调,倦息消瘦;得卧则舒适,站立行走而增剧,此为胃缓症之特征,盖由中气下陷之故也。

胃缓(胃下垂症)由于中气下陷,脾胃失和所病,古今医家多用升举中气为治疗大法,常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治疗胃缓症(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剂治之是常法,但是有有效的,也有不效的,当于辨证上下功夫。

中气下陷,脾胃失和所引起的胃下垂,就不再说了,说说其他的: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法无效,怎么办?

对于虚实夹饮型胃下垂:

表现: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

思路:温阳化饮、和胃降逆,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

对于肝胃不和型胃下垂:

表现: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

思路: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对于胃阴不足型胃下垂:

表现: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口渴思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思路:濡养胃阴,益胃汤合一贯煎。

有的人的“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法无效,怎么办?

对于胃络瘀滞型胃下垂:

表现:胸膈痞满,脘腹胀坠,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或涩。

思路:疏肝养血化瘀,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