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脘腹坠胀—虚实夹饮,两胁胀—肝胃不和,5种辩证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胃下垂:脘腹坠胀—虚实夹饮,两胁胀—肝胃不和,5种辩证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一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脾虚气陷型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

虚实夹饮型

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

胃下垂:脘腹坠胀—虚实夹饮,两胁胀—肝胃不和,5种辩证

肝胃不和型

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胃阴不足型

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口渴思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以濡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

胃络瘀滞型

胸膈痞满,脘腹胀坠,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或涩。治以疏肝养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

胃下垂:脘腹坠胀—虚实夹饮,两胁胀—肝胃不和,5种辩证

众所周知,中医中药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于胃下垂的治疗,近些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从中医治疗胃下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中药能够缓解胃下垂的相关症状,尤其是对于腹胀、嗳气、便秘、食欲不振等等,临床疗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轻、中度胃下垂,一般临床疗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对于重度胃下垂,中医治疗也需要很长的过程,完全治愈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根据病情的轻重,必要的时候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