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我看完有些傷感,不能說完全沒有受電影的影響,但還是因為我實在太失望了,我想這也許是許多不喜歡《死亡擱淺》的玩家的感受吧(笑)。

我並非不喜歡這部電影,它的製作精良,菲尼克斯的表演足以讓觀眾沉醉,它做到了這樣的精彩和漂亮,讓人一秒鐘都不想錯過,它擁有如此寬廣的一個主題“人性”可以去探討,可卻只做成了戴著面具的玩笑,我本來抱著享受一個高級故事的心態,卻只得到了幾段庸俗的情節。《小丑》以一個平庸到庸俗的結構捏造了一個如此特殊的角色的起源故事。

我儘量不去劇透的聊這部電影,但我無法避免的要線索性的提到一些劇透。

我是混亂的代理人 。

《小丑》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從它的第一條消息起,我想許多人就已經聞到了隱隱浪潮的那股鹹鹹的味道,即使我們沒有站在海邊,那股海風也一直吹到了我們這裡。它的宣傳、它的配置、它的野心都把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拔高到了一個高度,同時也暗暗的把期望推向頂端,可是它卻沒有做到,或者說只做到了最容易的那部分。

用所有資源去成就菲尼克斯的角色

電影的所有資源都用去成就了菲尼克斯飾演的這個角色,無論情節、角色、設定等等,全都無條件為他服務和讓路,成就的同時實在顯的太刻意。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在針對主角,我整個看下來的感覺就是這幫人完全是在導演指揮下有預謀的把一個人逼瘋,基本沒有一個“完全正常”的角色出現,這些配角呈現出來的目的性太過明顯,他們每一個人都只是一個臉譜,他們的人性一部分是缺失的,這種觀感實在是很爛又難以接受。也許把他們單個提出來適當的放在某部作品裡能夠很合理的運作,但全部堆砌在一起沒法讓人接受,鹽放多了就是齁嗓子。

亞瑟這個角色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就像是一道菜,其他所有角色都僅僅只是一味配料或一種食材,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和主角互動,作為一個平等的立面去影響主角,而只是為了不斷的往主角身上堆砌因果,生生把主角生煎活燉變成一道真真正正的菜。除此之外對這些角色的筆墨甚至難以稱之為角色,只能作為一個庸俗又充滿惡意的“大眾合集”的體現,這一切都讓主角看起來“圓滿”而豐富,使他個人劇情的一切都是那麼合理而又無法反駁,但他周圍的一切卻又是那麼的不合理和薄弱。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說實話我不明白這種惡意從何而來,因何而生。

考慮到哥譚市的”民風淳樸“,這位大媽卻似乎成了最有理由也最友善的一個路人。電影裡的民眾的相處看起來就算不是其樂融融,也起碼是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可是隻要他面對主角那種“人心隔肚皮”的陰暗面就控制不住的往外鑽。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而這個角色我真的看不到她除了作為亞瑟的愛情幻想而破碎之外的對劇情的任何一點意義和推動性。

他們就像是為了湊夠亞瑟各個方面的失敗而存在。沒錯,就是這麼刻意,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交互,非常非常的割裂,把哪個部分單拿出去似乎都不影響亞瑟這個主體,把哪個部分加進來似乎又都可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要它發生在最後。其中最生硬的可以說的亞瑟的母親了,這個角色實在是工具人之最,不止是她本身,連關於她的設定都是為了逼瘋亞瑟,這差點連我也逼瘋了。

再說到托馬斯·韋恩,這個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就好像《神鵰俠侶》中的歐陽鋒, 他一出來關於《射鵰》的一切都帶出來了。托馬斯的存在把《蝙蝠俠》或者說哥譚這個大背景和隱性劇情交代出來,形成一個環境,讓亞瑟成為我們認識中的那個角色“小丑”。

托馬斯這個角色也成了引發我最多疑惑的一個。原作關於托馬斯的直接筆墨並不多,他是豪門鉅富,但卻作為戰地醫生深入戰場,夫妻兩人也常為窮人看病,從布魯斯方面我們也得知托馬斯致力慈善,想要將哥譚打造成更好的地方,許多布魯斯的這方面成功也是繼承他父母創立的項目。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算是一個小小的聖人,我承認要從不同的角度和階級辯證的去看待另一個階級的人,但是片中的導向確實有點讓我難受。

片裡對他的設定仍然是那麼一個好人,從亞瑟的母親嘴裡的陳述到各方各面對他的評價,但除了他自己。無論從外形還是臺詞到講話的態度,托馬斯都無不體現著“萬惡的資本家”的嘴臉,這很矛盾,也很無力。這就像是一直在跟你描述這麼一個好人,但是他卻不能看起來像個好人,否則就無法有效的引導觀眾,甚至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和情緒,這種手段挺膚淺也挺無恥的。

當然這可以說是從底層視角出發,片中卻只展示和突出“負”情緒的一面,即便托馬斯做好事也會讓你覺得他是有目的有陰謀的,我不禁懷疑這是托馬斯韋恩還是萊克斯盧瑟,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提供了一種底層視角,底層視角總不免是存在誤會的。由此我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個托馬斯的形象到底是我眼裡的還是亞瑟眼裡的,到底是為了給我看的還是為了給亞瑟看的。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托馬斯的一言一行無不帶著謎之輕蔑,不僅僅指這一幕。

結合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資產階級似乎就是這樣,當貧富差距的拉大,精英階層與貧民階層直接對立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托馬斯這種角色的具體形象,似乎充滿了矛盾,他想要讓所有人都更好的同時卻擁有“奢華”的生活,在一些人窮困至死的時刻消耗著巨大的資源,而此類種種我們沒有理解全面的階級問題又產生了“富人認為窮人都是無理取鬧,窮人也認為富人都是虛偽偽善,剝削擄掠。”這種更不會互相理解的立場和想法,但從底層視角,就真的只能如此絕對嗎?至少有一些人,他們真心的幫助貧困的個體,而我願意相信他們的理由僅僅是出於善。

不止是角色,整個電影的設定、劇情等等,所有一切都被用來塑造和成就了菲尼克斯的角色,配合上菲尼克斯出色的才華,讓這個角色非常璀璨耀眼,也異常的“高大”。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將資源如此集中去僅僅服務一個角色的例子,這是新奇也是特殊的例子,有這樣大引力的角色不多,也正因為它的高度集中,撕裂了主角和電影本身,就像是在魚缸裡放了的一條鯨。

瘋的到底是誰?他還是他們

講到這裡我實在忍不住要誇菲尼克斯的表演,我覺得重複說十次二十次精彩絕倫也不足以表達他的演技之精采,這一連串的精彩絕倫的表演絕對能讓任何觀眾過足戲癮,菲尼克斯的小丑僅靠這一連串精彩絕倫的表演就完完全全可以在希斯萊傑之後並立三大小丑,他的表演不僅僅是自己投入,也精彩到拉觀眾投入,不僅他是這個角色,觀眾也換位成了這個角色。如果要做選擇,那這部電影絕不能失去的就是菲尼克斯的表演。他把這個角色的內心,細膩的表現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即便其他的東西全沒有,僅僅看他的表演就遠遠足夠享受了。我真的由衷的感謝這些演員和其他的藝術工作者,將他們一生的才華凝聚在一刻呈現在我們,這種時刻到底是臺上的他們是主角,還是臺下欣賞的觀眾是主角?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這種上半臉悲傷無比,下半臉卻大笑的表演,讓人只能驚呼一句”牛逼“

可惜的是即便有菲尼克斯如此“牛逼閃閃”的表現,但其實《小丑》對人性的探究實在不如《致命玩笑》和《黑暗騎士》來得深,因為它劇情的結構和表現方式就決定了它只能到達這個程度,甚至是做作的。它沒有深入的演繹進一步的問題,呈現的都是表層的一些東西,最後表現出來的僅僅是不斷的加鹽這條魚最後就會鹹的不能吃這種簡單道理。

其中不管是事態的方向還是人性的倒向都幾乎沒有“正”,基本上都是”負“,亞瑟身上確實有一些“正”,他很努力,可是卻有點一筆帶過,一下子就被”負“的潮流淹沒了,這種持續把人推下海的方式,沒有什麼留給觀眾的空間,戲劇的核心仍然是矛盾,也是辯證。如果說矛盾點是在貧富差距和階級衝突上體現,那未免真的太膚淺,還是那個問題,它沒有深入。難道因為窮困潦倒,那些暴民就可以無理性的把一個槍殺了三個人的小丑當作英雄並且效仿上街暴動嗎?

在特定的環境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納粹。

難道不是如此嗎?我以前讀過一位青年作家關於悲劇的看法,我非常贊同:

真正好的悲劇,是即使所有人都在向好的方向努力,可事情發展仍然滑向悲劇的深淵,而不是靠疾病或者意外事件來推動。

在這裡我不能說《小丑》是這樣,因為我不能否定平民大眾的努力,可是這一連串的遭遇堆在亞瑟這個角色身上,讓我無法正視去看待他的轉變,因為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換成是我也是一樣的結果,甚至轉變的更早。 亞瑟周圍的環境實在太邪惡了,變得像他不是小丑,而是活在一個巨大的小丑之中,從暴民“因他”而自發暴動到最後將他舉起那一刻,我震驚了,但震驚這絕對是貶義,而亞瑟順勢在車上起舞多麼諷刺。

可是電影的價值導向又強行要將一個被逼瘋的悲慘小人物往“英雄”的方向去推,好像這樣做是正義的,這反而完全失去了合理性,在我看來這與煽動實在太接近。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是不是露出“真面目”和露出多少才值得深入探究。

在《黑暗騎士》里人性是善惡的相互轉變與融合,經受的是考驗,是本性遇到強大外力而產生的的左右搖擺,小丑的是罪惡的人(本)性昇華出來的一個特殊代表,他是獨一無二也是不可替代的,也許這也是如此多的粉絲喜愛他的原因。聲明我並不喜歡小丑這個角色。

但《小丑》基本上就是“時代的車輪不可阻擋”,亞瑟只是巧合性的先被碾碎,但他沒有被軋死,所以成了後繼者的榜樣,如果換成其他人,也完全有可能成立。《小丑》只是做了部分人性和事實的呈現,亞瑟這個人物的轉變是必然的,也是直接的,就是失去了牽引他的兩三條繩索,亞瑟本身沒有經過更深入的掙扎和思考,他只是處於幾重摺磨下終於放飛了自我,找到了發洩的渠道。可怕的是《小丑》讓我感覺到的是大眾其實才是小丑,大眾其實早已變成小丑,他們如此虐待一個無辜的人,又把他“捧起來”變成了領頭羊。

《黑暗騎士》中的大眾也同樣面臨著考驗,平民的那條船其實真正博弈的是想用“想象中會扭動鑰匙的罪犯”來當作藉口拯救性命的自己,是自己最後守住的底線;同樣的罪犯那條船真正博弈的也是自己,但是“破過例”但還是一個人類,是否為了性命而放棄為人的自己。諾蘭最終把人性導向了善的一面,我不評價導向善惡孰好孰壞,但我能說的是,即便有一方最終扭動了鑰匙,這個結果帶給我們的衝擊也是震撼的,而這是《小丑》中的那群暴動群眾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念所不能比擬的。

如果《黑暗騎士》的小丑還能說是看穿人性本質,致力揭露人性陰暗真相的“反英雄”,那《小丑》真的就只能說有一群同樣被困境逼瘋的悲慘的群眾。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這些驚豔的對話。在《小丑》裡我沒記住任何一句臺詞。

《致命玩笑》連諾蘭也在其中汲取了許多的靈感,其中塑造的“亞瑟”更像是一個活著人而非一隻小白鼠,他敏感又情感豐富,

他即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從他妻子的一句“哦”就能夠提取出許多潛臺詞,不僅直接反映了“小丑”的各項數值,甚至露出了一絲絲原本就潛藏著的“瘋狂詭譎”。《致命玩笑》的世界也並非是一個絕對值,對“亞瑟”而言仍然有溫暖的存在,他不斷的掙扎,直到“糟糕的一天”讓失去溫暖,才真正激發了他。這裡“糟糕的一天”是真正的壞運氣,而不是所有人刻意的陰謀。

但《小丑》甚至還有個精神病和腦損傷的前提,這個世界也完完全全是一個冷冰冰的絕對值世界,這交代起來確實省事,卻一下打薄了深層含義的厚度,換句話來說《小丑》裡的亞瑟是個平庸的可憐老百姓,沒有任何過人和特別之處,他唯一所做的就是在一個毫無懸念的故事裡被迫的釋放(自爆)和呈現。我並非是說他應該表現出如何特殊的能力,而是說他是否真正的選擇過,就連他最後站在車上起舞,也是被暴民的“仰慕之情”推動的,影片可以塑造一個這類型的深刻角色,很棒,但這個角色周圍的環境就不應該是這樣,這部電影就不應該使用這些設定,它應該多一些著墨去塑造亞瑟的周圍,給他的周圍多一些合理性和過程的描述,而不是除了他之外的一切都直接跳到結果的狀態。

亞瑟所做的都是無意無計劃的,甚至是自衛的,他完全無意領導什麼,甚至可以說有點懵懂,可是民眾反而自發的去推動他,崇拜他,讓人有極強的裹挾感,我不知道這是一個小丑誕生的故事,還是一群小丑的爆發,從一開始所有人幾乎就已經瘋魔了,只是最初他們還在隱忍,也許他們真的有非常好的理由,可在片中我沒有看到。影片真正散播著邪惡的人到底是亞瑟,還是那些暴民,還是整個混亂的城市,甚至是時代。這不是小丑的基調,甚至說《小丑》是套皮也不為過,只套用了個IP,完全可以作為另外一個故事去講,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在我看來《小丑》只是披了一件探究人性的外衣,也許它想探究,可是完全走偏了,影片全部資源都用來成就了亞瑟,沒有足夠的空間留給他周圍的大環境與裹挾著他的暴民們,而空間的缺失導致了過程的缺失又導致了合理性的缺失,最後導致走偏和迷惑性。影片就像是在迎合底層群眾的陰暗面,然後給他們一個釋放壓抑爆發的機會,在沒有任何特殊能力和精心準備的情況下,也能且應該掀起席捲所有人的波浪。再直觀一些,它就是放大了你們心裡情緒失控的狀態,憤怒、哀怨、自我同情和復仇心理,如果是幾年前,我可能會覺得很爽,但現在確實沒有爽起來。這種“引導”性和“煽動”性是危險的,我甚至第一次有它的確不應該過審這種感覺。

結語

雖然我很失望,但這是一部集全部資源去成就一個角色的電影,加上菲尼克斯超凡的演繹,除了精彩絕倫,我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詞語來形容,我只想大喊一句“這就是藝術!” ,而且是絕對精彩絕倫的藝術呈現。


《小丑》:沒有限制也許會講得更好

即使對一些內容無法認同,但確實非常好看。

《小丑》講述的僅是一個普通人,而並非我們熟知的DC中的角色“小丑”,套用小丑的設定讓電影本身搭了便車,許多隱形劇情無需再交代,可同時它限制了電影本身,為什麼暴民們反客為主,為什麼這座城市如此邪惡,電影沒有給出解答,也沒有表明導演傳達片中這些價值觀念的原因和反思是什麼,它很具有誤導性。你不能用把一個真實的人放到“真空”的哥譚去做一個實驗,因為實驗結果沒有意義,實驗過程也格格不入,所以我建議大家的關注點拉回到這個角色本身,去欣賞到菲尼克斯的表演本身。

《七宗罪》非常經典,現在也仍然好看,但它沒法再引發我的一系列深思了,因為我看到一句評論“它展示了一些很不好的東西,但卻沒有給出解答。”這真的是困擾我思考《七宗罪》的根源,也是讓我不迷失再《小丑》裡的關鍵,對我而言它本身就還原成了一個很好看的故事,這原本也是電影的一部分本真。也可以把《小丑》看作是展現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和可能性,這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