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皮囊》是一部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

這本書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劉德華三十年來首次親筆作序,在《皮囊》中寫道:“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這句話不能更得我心。

它從不同角度的刻畫,讓你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的舞蹈,最終,也讓這生命以最真實豐盈的狀態呈現到你的眼前。

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那個人,你好像曾經遇到過。

讓你覺得,每讀一頁,都好像發現了更加真實的自己。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

在《母親的房子》裡,我看到了一位苦難、樸素、固執、堅強的母親形象,在丈夫很年輕就因為疾病喪失了一半的身體機能的情況下,她義無反顧的撐起了這個家,與兩個孩子一起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爭。

讀到"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的時候,我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尊嚴的,只是對於尊嚴的定義各不相同。

讀到知道房子已經成為拆遷的對象,父親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但還是堅定的搶建完四層樓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樸素的表達和堅持。

因為學歷、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問題,母親缺少很理解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她從來都是愛著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

所以,不管你的母親怎樣對待你,請儘可能的善意去對待她,因為她始終是生你育你的媽媽。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我們忍不住潸然淚下,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讀《皮囊》,沒有感嘆,沒有驚奇,沒有探險和偵探小說帶來的所謂新鮮感,更多的只是平常的瑣事。

作者將生活中所有的不幸和幸運統統以一種極其冷靜的口吻講述了出來,以致被很多書友當成了"冷血"。

其實如果細心來讀,你會發現這本書足以讓你抓狂的不是情節,內容和文筆,而是那種隱隱的感覺,那種淡淡的惶恐,不安與期待。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或許這種感覺可以歸為文筆的一部分,它始終伴隨閱讀本身,當你讀完才恍然大悟,其實,你要找的正是這種感覺,而我卻把它理解為感悟。

在《皮囊》一書中,從中得到的不僅是掙扎,更是妥協,帶著生活去和理想妥協,和未來妥協,和兒時記憶妥協,和閩南小鎮妥協。

可有趣之處又在於,我們對於目的地是迷茫的,對於生活卻又是緊迫而又敏感的,以為丟掉了一步,就丟掉了整個生活。

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為何,緊緊張張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悲哀。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皮囊》這本書寫的雖是作者身邊人的遭遇,但卻大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觀點。

幾乎每個故事都以悲劇收尾,作者曾經羨慕的、不認同的人都以失敗結局。

主觀感受太多的故事,很難讓人相信是真實的,融入太多評判性的論點,會讓讀者產生不認同的心裡,畢竟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人生。

作者在後記中說,“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找尋最舒適的人生狀態,無論是軀體還是靈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負重前行,被虛妄的“夢想”而拖累。

誠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靈魂,都在追尋,或乘風破浪,或遠走他鄉,但人生艱難,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所以,願你我心中有光,照亮皮囊,既不會失去家鄉,又能走到遠方。

既然來了,那就修好與自己握手言和的必修課,勇敢堅定地活這一回吧。

讀《皮囊》為何淚點低?忍不住潸然淚下,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這本39塊錢的《皮囊》,是你的一張電影票的錢,卻可以帶你看盡更精彩、更真實的人生。

帶你卸下皮囊,照見內心,找尋初心。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圖片就可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