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Hello大家好這裡是八公自習室。

您可以點擊下方的背景音樂,在它的陪伴下閱讀本文。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叫《皮囊》,來自80後閩南作家蔡崇達的文學處女作品。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前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似小說又似散文,讀起來即帶著因為故事帶來的沉重感,又帶著蔡崇達在描寫時儘量表現出來的輕盈感。

書的內容像他的自傳,可有些故事讀起來似乎在常理上又有待推敲。

細細想來,應該說這本書是蔡崇達回顧自己的青年時期,坦誠地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同時回答積壓在心底裡關於生命、人心和理想的疑問的記錄集。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關於生命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這是蔡崇達從其阿太身上懂得的道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脫開靈魂來說,我們只不過是一具可以被寄生的皮囊。靈魂可以寄託在皮囊身上,但它也可以隨時走掉。

學會感受和觸碰皮囊之下那聖潔輕盈的靈魂,而莫要讓渾濁的東西壓住了它。

在短短數十載的生命旅途中,只有學會與世界的相處之道,學會與這光怪陸離的生活和解,你的皮囊才發揮了它真正的價值。

所以,探其究竟,我們所擁有的只能說是有限度的生命和生活,而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它等待著、召喚著我們的掙扎、憤怒、鬥爭、抑制、慾望和夢想。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關於人心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處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時,這才是真正的理解。

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格子模樣和體系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蔡崇達在《皮囊》中描繪一些人的故事時極其細膩的原因,他渴求在盡力詳盡的事件中去感受他人的生活,從而能夠真正明白他們的一些想法,更深入的懂得他們,以及自己。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在他的故事中,他嘗試去“看見”生命中的至親:瀟灑豁達的阿太、殘疾的已逝父親、倔強堅強的母親;

“看見”生命中的好友:無法與自己和解的天才文展、高呼理想的厚朴、命運輾轉的香港啊小;

“看見”生命中的過客:重症房裡的小孩、被流言蜚語扼殺的小鎮女人“張美麗”……

如果你真正去思考和記錄,你會發現剖解每個故事和人物的過程,其實是在體驗各種不同的人生路徑。而最終,他們身上的某些東西因為你們的交集也融入在了你的身上。

所以,“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

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關於理想

書的另外一個主題是豐滿的理想。

但我能在書中感受到作者的冷靜和客觀,甚至有些讀者認為的“冷血”。蔡崇達始終把面對現實放在理想的前頭,他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在驅使他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一種必然。

“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準確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我想每個人都有理想膨脹的時期,只是有些人最終把理想一步步拆解物化到具體的事情上,而有些人始終接著理想的噱頭高談闊論,卻不肯看到實處,害怕看到實處。

現實它從不曾友善,理想背離了它那叫做夢,面對它才是希望。

所以,不捨詩與遠方的同時,請一定要記得立足當下。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寫在最後

“我期待自己要活的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

找到自己和探尋生命所承載的意義,始終是我們需要在人生這趟旅程中不斷摸索的課題。

願你我都能在踏雪尋梅的途中學會與這世界、與這生活維持良好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