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齊、伯夷阻止武王伐紂?明明是錯的 !為什麼被儒家和後世稱讚

叔齊、伯夷,本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為長子,叔齊為三子。孤竹國君死後遺命立叔齊為國君,叔齊不想違背長幼順序,執意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命令"。於是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承王位,於是也逃跑了,國人沒有辦法就立了孤竹國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

叔齊、伯夷阻止武王伐紂?明明是錯的 !為什麼被儒家和後世稱讚

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侯昌(即周文王)善於奉養老人,想去歸附於他,當他們到達時西伯侯已死,周武王舉著父親的牌位,向東去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擋住武王的馬勸說:“父親死了,不去安葬,這是孝順嗎?;作為臣子的要去殺害君王,這算是仁義嗎?”武王手下要殺掉他們,姜太公說:“這是有義氣的人"。於是扶起他們,讓他們離開。

叔齊、伯夷阻止武王伐紂?明明是錯的 !為什麼被儒家和後世稱讚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成功後,建立了周朝,天下都歸順周朝,但伯夷、叔齊卻認為武王伐紂是以下犯上,是可恥的,並恥於食用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採食野菜為生,最後餓死。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是愚忠的典範,是非常可笑的,武王伐紂是正確的,解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中。但為什麼在周朝以及周朝之後的2000多年封建社會里伯夷、叔齊一直被後世尊重,並被儒家立為榜樣?

叔齊、伯夷阻止武王伐紂?明明是錯的 !為什麼被儒家和後世稱讚

孔子


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而儒家思想有一條大的綱領是:“忠君愛國”。伯夷與叔齊也一再被儒家創始人,孔子點名表揚。不過儒家的忠君也確實是有點不分青紅皂白,紂王倒行逆施,致使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武王伐紂可以說是順應民心,所以才能推倒商紂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