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為何將他二人放在史記“列傳”第一

伯夷、叔齊,殷末周初時人,具體生卒年不詳。據史書記載,他們二人為兄弟,出身高貴,是孤竹國君的兒子。孤竹國是商湯時的一個諸侯小國,大致在今天的河北盧龍南部一帶。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為何將他二人放在史記“列傳”第一


伯夷、叔齊之所以見重於當時及後世,主要是由於以下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讓國。君臨一方,權傾當世,是無數人孜孜以求、奮力追逐的人生目標,為此甚至不惜骨肉相殘。然而,伯夷、叔齊卻是個例外。孤竹國君照理應該遵守當時的君位繼承原則,將國傳之於伯夷。然而,這位父親不知是出於自己的好惡,偏愛叔齊,還是叔齊確有超乎乃兄的當政能力而見重於父親,反正這位孤竹國君最後下定決心要將君位傳於叔齊。依照古人習慣以排行(伯、仲、叔、季)來命名的傳統,叔齊之上應有兩位兄長,但他卻脫穎而出,成為孤竹國法定的繼承人。對於君父作出的安排,伯夷處之泰然。然而,身為弟弟的叔齊卻只是暫時接受了君父的安排,心中則是另有打算。到他們的父親孤竹國君駕崩後,叔齊即刻亮明瞭自己的立場——歸政於兄長伯夷,伯夷也以“父命”來拒絕。推讓的結果是他二人都放棄了君位,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離國出走。國內君位空虛,國人只好將孤竹國君的第二子推上了寶座。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為何將他二人放在史記“列傳”第一


伯夷、叔齊之所以互相推讓,是因為他們十分仰慕遠古時期的聖王堯、舜、禹,對他們行禪讓、舉賢人的行為極為讚賞,將其視為自己的榜樣。 第二件事情是義不食周粟。伯夷、叔齊讓國之際,正值商紂昏暴、周族興起之時。放棄君位的兄弟二人,按常理應該到宗主國商王紂手下任職,然而,事實出人意料,他們相攜來到了周族邦國的居地,投奔周文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為何將他二人放在史記“列傳”第一


周文王去世後,繼承者周武王未及葬父,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滅商行動,命令軍隊東進伐紂。周武王的行為,顯然突破了伯夷、叔齊的倫理道德底線,他們不顧一切地攔馬進諫,指責周武王“父死不葬”,是不孝;“以臣弒君”,是不仁;更認為周武王“以暴易暴”的行為本身就不對。然而,他們的努力未能阻擋周軍東進的步伐,商王朝滅亡了。 宗主國的傾覆,讓伯夷、叔齊在感情上難以接受,雖然他們也對商紂不滿,但絕沒想過要推翻它。伯夷、叔齊決定從此不食周粟,以示抗議。二人來到首陽山(今河南偃師境內),採‘薇”而食,以“高潔”自許的伯夷、叔齊為保氣節,最終飢餓而死。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司馬遷為何將他二人放在史記“列傳”第一


伯夷、叔齊雖然棄世而去,但他們高尚的節操卻震撼了後人。尤其是儒家興起後,受到儒士們的推崇,儒家聖人孔子、孟子都曾給予伯夷、叔齊極高的評價。至漢朝以後,由於漢武帝獨尊儒術,伯夷、叔齊的地位更是水漲船高,昇華為賢士仁人的代表,受到世人的無限尊崇。司馬遷作《史記》時,便將他二人放在“列傳”第一的位置,從此確立了他們在正史中的地位,再無人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