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宋朝法演禪師有言:

“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曾國藩也曾忠告世人:“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河南鞏義,有個康百萬莊園,一塊懸掛在主宅過廳“留餘匾”上寫著《四留銘》--“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康百萬莊園歷代子孫都做到自覺“留餘”,凡事張弛有度、適可而止、留有餘地,遠離窮奢極欲,康家得以繁榮興盛了整整十二代四百餘年。

人生在世,不管是說話、做人、做事,還是處世,都要學會給自己留餘地。

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利可共而不可獨留有餘利。

為人處世,把握這三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1

話不說滿,留有餘地。

梁實秋曾說:“人與人相處,本來易生摩擦,談話時也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任何話,都別說得太滿、太全、太過,儘量留點分寸,讓事情有轉圜的機會,也給人留體面。

話不說滿,是為自己留了餘地,不至於將來自取其辱,堵了自己的路。

人們常常說,話到嘴邊留三分。這三分,其實是餘地。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要說得太滿,才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進退自如。

猜度人心的不多說,真話不全說,讓人感到舒服,自然就給事情留下了張弛、進退、迴旋的餘地。

俗話說,飯不可吃太撐,弓不可拉太緊。同樣,話不可說得太滿。

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說話都應該留有餘地,不把話說的太滿。

俗話說,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人生在世,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到來,話說太滿,則會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無形的傷害。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

瞭解一個人也不要把話說盡,對朋友也是有的應該說,有的不應該說;責備別人不要太苛刻,言語尖刻會讓別人敬而遠之。

我們說話要懂得給別人留面子,同樣也是給自己留面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無意間的一句話,就會傷害了別人,而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的時候保守批評,能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含蓄表揚,能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動力;善意謊言,能給人留下奮起的勇氣;適當自嘲,能給人留下回旋的空間;恰當恭維,可以讓對方留下滿足感。

平常說話時,我們就要留神別把話說滿。

因為,此一時,彼一時,或許以後,自己的想法或處境會改變。

任何時候,都儘量不要說斬釘截鐵的話,多留些餘地。

不妨學學過去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他的說話之道。

梅先生寬厚儒雅,說話謹慎謙和,學生甚至把他的口頭禪編作了一副對子。

聯曰: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彷彿不見得。

不把話說滿,不僅一種穩妥,也是一種謙卑,一種不自以為是的美德。

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2

事不做絕,留有餘地。

凡事做得太絕、欺人太甚,自然也就把人逼到了絕路,而人在絕境之下的舉動,又常常無法預判,最後,結局無非是傷人八百、自損三千,或者同歸於盡。

人的一生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世事多變,人世間的事正如杜甫詩云:“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世事難料,什麼事都會發生變化,人情世故複雜微妙,總會遇到有求於他人的事,如果把事情做絕了,就等於堵了自己的後路,一旦事情發生了變化,就沒有迴旋的餘地。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與人相處要留有餘地,凡事不可做絕,這樣以後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相見都不會尷尬,不會難堪。

遇情不能偏激,有理不要過頭。在無關大雅的小事上,退一步海闊天空,給人退路,也給自己留餘地;而把人逼到無路,受害的最終是自己。

更何況,把人逼到絕路上,對自己也沒有好處,如果對方來個魚死網破,自己也得不償失。

人不能把事情做絕,給人留餘地。

做事不可做絕,給他人留餘地的同時,也在給自己留餘路。

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

當自己佔上風,而對方力薄勢弱時,不妨心懷慈悲;當自己佔天理,而對方無意犯錯時,儘量手下留情。

不把事情做絕,讓人一步,放人生路,既顯示了自己的雅量,也會使人心存感激,從而對你知恩圖報。

事情不做絕,不僅是給自己留了餘地,也是積德。

做事情留有餘地,才容易取得成功。

李嘉誠能把事業做得這麼大,並擁有今天的財富和成功,其中有一個準則就是凡事留有餘地。

他曾給兒子李澤楷忠告:“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益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

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已,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就可以從容轉身;不留餘地好比下棋的僵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不給別人留餘地就是斷了自己的後路,不給自己留餘地就是把自己逼上絕路。

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3

利可共而不可獨,留有餘地。

曾國藩曾說過:“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意思是: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一心想獨得利益必定失敗。俗話說“留幾個柿子看樹”,秋天採摘柿子時,不必全部都摘下來,而是故意留一點,給前來築巢過冬的鳥兒吃。

鳥兒吃了柿子,就能安全地過完整個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它們不急著飛走,而是幫忙捕捉柿子樹上的害蟲,為果農確保了一年的豐收。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生活中,幾乎沒有幾個人願意做無利可圖的事。人人都有自己的“訴求”,或是名,或是利,或是其他,完全不論“得到”和“收成”的人,少之又少。

為人處世,把握這3條潛規則的人,往往最厲害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就曾國藩就問幕僚趙烈文是什麼原因?

趙烈文告訴曾國藩,人都有私心,在他那裡得不到官,也發不了財,不走還等什麼?

趙烈文建議曾國藩利用眾人的私心來做事,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公義。

曾國藩從此以後對有功的部下大力獎賞,特別是擔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後,經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於是曾國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濟濟。

人心趨利避害。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如果有人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帶來後患,結果就是通常說的“獨利則敗”。

一個人面對利益要懂得權衡取捨,拿自己該得的那份,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後患,捨棄部分自己應該得的利益。

別佔盡好處,別獨吞甜頭,散財聚人心,才能贏到最後。

話不說盡有餘地,讓自己能夠進退自如。事不做盡有餘路,給他人留退路,也是給自己留餘路。利可共而不可獨,留點利益給別人,也是給自己留下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