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从古至今,公务员在我们国家都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古有“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苦”只为“一朝登科日”。能够成为国家公务员,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

今有国考、公考十几万大军等待上岸,“公务员”依旧是父母耳提面命的好工作、好职业。

可是,这份让人求之不得的好工作,并没有让切尔维亚科夫获得应有的荣耀,反而要了他的命。他是怎么死的?谁杀死了他?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1

切尔维亚科夫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是《小公务员之死》里的那个小公务员。这个写于1883年的故事,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描写和刻画人物,真实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状,给黑暗社会一场笔尖的惊醒。

故事发生的起点是一个喷嚏。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剧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唾沫溅到了前排伯利兹扎洛夫将军身上。他立刻惶恐的去道歉,幕间休息时再一次道歉,第二天又去道歉,还是感到惶恐,第三天再去的时候,将军发怒大吼了一声“滚开!”切尔维亚科夫两眼发黑,双耳轰鸣,倒退着出了门,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家,然后就一命呜呼了。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这部短篇小说写于契诃夫的早期时期。1880年3月,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一年级的他,在周刊《蜻蜓》上发表了处女作《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自此开启了年轻医生的从文之路。

契诃夫的经历与鲁迅类似,却又不同。鲁迅是在日本留学时,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进而弃医从文。契诃夫出生于小商人之家,父亲破产后,家境变的更为困难,他可以接触到底层的社会现实,又需要稿酬补贴家用。他的文字幽默犀利,又能针砭时弊、讽刺社会弊端,批判自私、保守、贪婪等人性缺陷,得到了一批读者的拥护。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2

19世纪80年代正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代,恐怖、冷漠、压迫是这个时期专制的黑暗。1881年俄国民意党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以后,将专制统治推向了极致,通过警察统治维持各方面的“安全”。

契诃夫的很多作品,表现得就是当时社会的现状,通过小人物的悲哀揭露沙皇专制下,社会的黑暗统治。可悲的不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加诸于个人身上的悲剧。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造成切尔维亚科夫死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性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句话在切尔维亚科夫身上,决定的是生死。如果他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是一个大大咧咧、凡事随风过的人,在第一次道歉之后,还会继续欣赏表演。

可是,胆小怯懦是他的性格底色。身为底层人物,他对将军的恐惧与害怕,在一个喷嚏之后,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一次又一次的道歉,最终惹恼了将军,他回到家后被自己吓死。

生命本就荒诞,这是加缪告诉过我们的。在荒诞之后,不要让怯懦将这份荒诞扩大,不要自我设置太多的束缚。胆小怯懦不可取,凡事都往心里装也不可取。

然而,切尔维亚科夫的悲剧怎么能只怪他呢?他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他在政府体制内,更能够接触到统治的真实,看到社会的悲剧。相比于平民,他是官。相比于将军,他也只是一个“平民”。

一个平民得罪了一个高官,怎么能不害怕呢?怎么会不战战兢兢呢?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3

现在再来读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感到幸运。幸运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幸运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

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亡,是他自己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看历史的黑暗,不是为了抨击,而是为了珍惜,还有感恩。

现在,我们有很多谋生之路,不必担心因为一个喷嚏而活不下去。

现在,政治透明,社会清明,人们不再提心吊胆,担心有一天晚上警察会破门而入。

现在,所有的平和与安宁是先烈和英雄,争取而来的。为了这一天,他们武装斗争过,他们经过过社会动荡,他们因为生存抗争过。

庆幸的是,现在一切都好。公务员是大家羡慕的好职业,是为了时代和社会建设的人。官场也许还有尔虞我诈,但这不是主流。

如果切尔维亚科夫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在电影院打一个喷嚏,黑暗的放映厅里没有人会在意。即使遇到的是领导,一声好巧,一声抱歉,或许是一场饭局,或许是再上班时的淡然,没有人会在意。

不是个人的力量不够大,而是在时代和社会面前,真的太渺小。还有战争纷乱的中东,他们还在为生命安全担忧。

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死了,谁杀死了他?

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要天马行空给自己找压力。

庆幸自己所处的国家和地区,感恩英雄先烈的抗争,我们能够生于斯,长于此。

我们都不会是切尔维亚科夫,也愿我们不再遇见切尔维亚科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