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白起,位居戰國四將“起翦頗牧”之首,為世人所公認。然而,在他人生窮途末路之際,卻說出了“我固當死”一語,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仔細想來,又覺得他說的頗有道理。在此,蜘蛛也對此做一番分析。

一、白起殺敵無數,功勳卓著,卻未料到功高震主是為將之大忌。

武安君白起,頗為自負,總覺得自己有功於秦國,無愧於昭王,從來意識不到潛在的危機。從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起,白起將兵連年征伐,攻打韓國、魏國和趙國,攻克楚國郢都,打贏上黨戰役,全殲趙軍45萬人。身為職業軍人,他忠實履行職責,戰功卓著,爵位也漸次上升至左更、國尉和大良造,後來獲封武安君,可謂名副其實,受之無愧。然而,他卻在如日中天之時,被昭王賜死。他說出“我固當死”這樣的話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名將白起

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了,大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自以為是的人,是學不會換位思考的。白起不會知道,對君王而言,無論你立了多大的功勞,都是應該的;你戰功越是顯赫,帶來的聲望也就越高,給君王造成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你所張揚出來的言語態度,也就越值得忌憚;你不要以為你能力強,就無人替代了——鳥盡弓藏之策,就是給你這種人預備的。

順境之中的白起沒有料到,就在自己將要擴大戰果,包圍邯鄲進而徹底消滅趙國之時,國相應侯范雎勸說昭王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這個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蘇代的離間計並不高明,以昭王的見識和經驗,足以識破其陰謀的。可是,昭王接受趙國請求,寧可放緩奪取天下的節奏,也不讓白起一鼓作氣剪滅韓趙諸國。其實,昭王是想,任憑白起縱橫疆場,笑傲江湖,他就會變成一頭失控的猛獸,將來不僅難以駕馭,說不定還會回過頭來咬自己一口。而趙國已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即便沒有白起,早晚也會有其他猛將去探取。從沒有遭受此般待遇的白起,咽不下這口氣,不僅與范雎結下了怨,而且與昭王有了隔膜。白起採取的處理方式卻是與昭王賭氣,使君臣關係惡化,以致最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秦昭王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終於想通了,還是要攻取邯鄲。然而,各路諸侯都在增援趙國,此時進攻,勝算不大。於是,白起多次拒絕了昭王的命令和范雎的請求,稱病在家,不赴前線。因為他不想打無把握之仗、必敗之仗。可是,他們沒有想一想,自己的這一舉措在君王心中的反應——那可是批逆鱗的,冒犯至高無上的專制者的。這正給范雎提供了進讒的機會,昭王也順水推舟——看起來,白起凶多吉少了。果然,他先是被一貶到底,做了個普通士卒,後又被認定有怨怒不服之氣,最後乾脆被昭王賜劍自裁。當舉起利劍準備自刎之時,他悲憤地高喊:“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問蒼天,我白起對得起秦國,對得起秦王,問心無愧,卻無罪而受戮!對於如此的人生結局,直到此刻,他不解,他憤恨,他質問,他還在執迷不悟。然而,良久之後,他才長長地嘆氣後說出:“我固當死!”——罪人當死,功高震主的人是最大的罪人——對君王,對天下,自己都是罪人。這說明,白起頓悟了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應侯范雎

二、白起近乎變態的征伐欲和暴虐行徑,引發敵人強烈的報復欲。

將軍決戰沙場,最大限度地殲滅敵軍,是職責所在,無可厚非。一旦戰事結束,對待投降的敵軍士卒,就該以平民視之,不能任意屠戮。然而,白起在多場戰爭中超常的表演,讓人對他的心理和性格有了疑問:在勝局已定、敵人已無還手之力的情況下,還有必要大肆殺戮、瘋狂報復嗎?這樣做,已經超出了戰場倫理的底線了。他因此成了六國君臣的公敵,自己則全然不知有罪。於是,在如何報復白起的問題上,六國之人可謂同仇敵愾,不愛珍器重寶,也要置白起於死地。他們選擇了最合適的人選——蘇代,蘇代使用最有效的計謀——離間計。蘇代何許人也?他是合縱大師蘇秦的族弟。蘇代用重金賄賂秦國國相范雎,很快就使後者明白:滅掉趙國,只能讓白起升作三公,卻使范雎失去既得利益。范雎可不是大公無私之人,昨日的敵人成了今天的盟友,一起對付對付白起。

臨死前白起方覺悟,“我固當死”也是因為六國的復仇——自己的殘暴,是要遭受報復的。白起此刻才悟出了“禍莫大於殺已降”的道理:屠殺放下武器的降卒,是逆天殘暴之舉,是喪盡天良的,是要遭天譴、遭報應的——今天被昭王賜死,與其說是無罪受戮,倒不如說是接受老天的懲罰。用他的話說:長平之戰趙軍40萬降卒“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一個“詐”字,一個“坑”字,道出了白起的狡詐兇狠殘忍毒辣,手無寸鐵的趙國青年人就是被他活埋掉的!

擔任秦將的36年時間裡,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他做的還少嗎?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5年),在伊闕之戰中,他將韓魏20萬士卒斬首!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他打敗趙將賈偃,竟然將趙國俘虜2萬人全都投入河中活活淹死!攻佔郢都後,白起又火燒夷陵——楚國的王陵,掘墳毀墓——先人何辜,遭此羞辱?由此看,確實是“我固當死”!“固”是什麼意思?“本來”的意思!白起此刻認識到,做了那麼多壞事,自己本來就該死,就該遭受六國的報復,因此又何必在乎何種死法呢?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長平之戰形勢圖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一味鼓勵征戰敵國,殺戮敵人,贏得榮譽和財富,殺敵有功則受祿,立大功則得大祿。這種毫無價值維度的制度,培育出了充滿血腥的社會氛圍,造就了一大批善戰嗜血而又寡恩無情的“英雄”——白起就是這種制度塑造出來的。他英勇善戰,所向無敵,不僅品味殺敵立功的喜悅,更把失敗者的痛苦視為莫大的快樂。因而,白起在東征西討中,除了保質保量完成昭王下達的戰鬥任務外,還運用便宜行事的原則,即興發揮——想盡辦法,殘忍地對待敵人,羞辱敵人,從中獲得快感,求得滿足。也就是說,白起的征戰生涯都是在這種變態心理中度過的,所以,他總能製造出駭人聽聞的慘劇。直到人生最後時刻,他才覺悟到是自己失去人性讓自己失掉了生命,才說出了“我固當死”,只是悔之晚矣!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長平之戰場面

三、本土派與客卿派的利益衝突,使白起成了犧牲品。

白起是秦國郿人,是本土派將領的代表人物。幾十年時間裡,他始終在秦軍的隊伍裡,征戰疆場,殺敵報國。他自以為忠心耿耿,勞苦功高,是大秦利益天然的維護者。也因此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也不會把來自他國的客卿放在眼裡。在他心目中,自己作為武將,與那些文官是永不交叉的兩條平行線。豈料,他所屬的本土派與客卿派卻爆發了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戰,自己掉以輕心,疏於防範,最後在與強大的敵對力量的抗爭中敗下陣來,被自己的祖國無情地淘汰掉。

一代名將白起臨終前的一句“我固當死”,包含多少寓意、多少感悟

蘇代設計了離間之局

他的對手應侯范雎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的內心深處只有兩個動詞——謀利、復仇。他本是魏國人,九死一生後來到秦國。他費盡心機,投機鑽營,終於做到了國相的高位上。他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允許任何人成為自己政治生涯的障礙。拜將封侯,來之不易,所以要用生命來捍衛。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快意恩仇,毫不含糊。他本能地對本土派高度警惕和戒備,時時刻刻防範著白起一類的武將。他知道,自己在秦國唯一的靠山就是秦昭王,要穩住自己的地位,一方面要尋求自己與昭王利益的共同點,從而建立起利益同盟;另一方面,又要從本土派裡找出功高震主的代表人物,作為他們共同的敵人。蘇代恰到好處地為君臣二人創造了機會,於是,白起成了昭王與范雎共同的敵人,陷入了“我固當死”的絕境,這大概是他臨終前才完全意識到的。有六國勢力、白起和秦昭王的共同絞殺,白起必死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