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唐宋時代

《和州志》原創資訊發佈後,引起了大家極大的關注。這幾天,粉絲人數不斷增加,可見家鄉的歷史,還是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興趣。解讀《和州志》是一個原創文章系列,我將和縣的歷史變革分為先秦—晉代,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四個時期,同時通過文言文與白話文兩個版本的對比,讓家鄉人對和縣的歷史多一份瞭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宋時期的和州,這一歷史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所以政區調整比較固定,那麼請隨我一起走進《和州志》。

文言文版


【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唐宋時代


隋開皇三年,罷郡復為和州,領歷陽、烏江二縣。大業初,改州復為歷陽郡,領縣如故。唐高祖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領歷陽、烏江二縣。武德六年,析歷陽地置含山縣,八年廢。武后長安四年,以故含山地置武壽縣。中宗神龍元年,復為含山縣。玄宗天寶元年,改州為歷陽郡,領縣如故。肅宗至德元載隸淮南道節度使,乾元元年復改歷陽郡為和州。德宗貞元十六年,隸舒廬滁和都團練使,仍統於淮南道節度使。昭宗天祐元年,復徑隸淮南道節度使。五代梁唐之間,為吳楊行密所據;晉漢之際則為南唐之地。入周至宋,為上州,亦為歷陽郡,置防禦使,統於淮南西路,所領歷陽縣為緊烏江、含山併為中。

白話文版


【方誌和州】《和州志》中的唐宋時代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除歷陽郡重新改為和州,管轄歷陽、烏江二縣。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將和州改為歷陽郡,依舊管轄歷陽、烏江二縣。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杜伏威(隋朝末年江淮地區農民起義領袖)歸往國都長安,將和縣改為和州,管轄歷陽、烏江二縣。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拆分歷陽縣土地單獨設置含山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又廢除含山縣的設置。武則天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將曾經的含山縣設置為武壽縣。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恢復為含山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和州改為歷陽郡,仍舊管轄歷陽、烏江兩縣。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和州屬淮南道節度使管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重新將歷陽郡改為和州。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和州屬舒廬滁和團練使管理,隸屬淮南道節度使。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和州重新直接歸淮南道節度使管理。五代十國後梁至後唐時(公元907年-公元936年),和州屬吳國國王楊行密之地(吳國為五代十國時的南方政權之一);後晉至後漢時(公元937年-公元951年),和州歸屬南唐(南唐的前身是吳國,五代十國時南方政權之一)。從後周至宋代,和州屬於人口大州,配置了州防禦使,歸淮南西路管轄,和州政區中歷陽為重要之地,烏江、含山環繞歷陽而立。

文章名詞講解

唐代的郡與州:唐高祖改隋末的郡製為州制,唐玄宗又改州為郡,到其子唐肅宗繼位後復改郡為州,所以唐朝總體是以州為主,長官複稱漢朝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制。

唐代的節度使:唐初的邊境最高軍政長官,有行政,軍事,財政,監察等特權。安史之亂後,節度使擴展到內地,往往成為一個地方最高的軍政長官,與唐朝朝廷形成一種牽制共生的關係,名義上屬於唐朝中央,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王國。

淮南道:淮南道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東北部和河南省東南角等範圍;即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湖北應山、漢陽以東的江淮地區,治所在揚州。

舒廬滁和團練使:唐代時,舒城合肥滁州和州四個地區的地方部隊長官,類似於軍分區司令

防禦使:宋代軍制之一,宋置諸州防禦使,但無職掌、無定員,不駐本州,僅為武臣之寄祿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