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我是一名留學生,我的母語自然是中文,但是日後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中最常用且最實用的是英語。我的祖國有著最悠久的未間斷的文明,母語中文有著優美的文學傳統。雖然我在國內大本畢業,但是翻看《資治通鑑》原文依然要翻看字典,經常每一篇裡都有不下十個生字。即使身為中國人,真正學好中文已經是需要下很大功夫了,為什麼我們還要抽出時間學習英文?我的答案是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印歐語系霸權的世界;在中國漢語是強勢語言,但是在當今世界,漢語又是弱勢語言了。世界上超過九成的出版物和媒體都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比如英、德、俄、法、西),我們在海外的留學生看到右翼媒體無理攻擊中國,即使我們佔著理,但是由於我們的很多觀點只流傳於漢語傳播圈,西方的很多善良的人民並不能聽到我們的聲音。與其等著他們來學習中文,何妨我們自己主動學習他們的語言,掌握主動權?

首先,我想給大家看三幅世界地圖和一副目前的世界語言地圖。圖一是1800年的世界,圖二是1900年的世界,圖三是2000年的世界,圖四是目前的世界語言地圖。


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圖一


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圖二


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圖三


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圖四

通過圖片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當代的政治版圖和當代的文明衝突邊界都與語言邊界高度吻合或者高度相關。以印歐語系主導的世界強勢文明下,東亞漢藏緬語系和西亞閃族語系代表的文明一直在頑強抗爭。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方面以反恐的名義打擊分化西亞伊斯蘭世界,促成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立;一方面又用除了戰爭意外的所有手段打壓中國崛起。

儘管如此,英語作為印歐語系中使用最廣,擁有者豐富文學和科學傳統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英語不光是英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語言,更是莎士比亞的語言,牛頓的語言,達爾文的語言,愛因斯坦的語言。不學好英語,我們就無法站在巨人的肩上,擁抱當今世界。


那麼我們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並學習英文的呢?這是一個龐大的歷史問題,裡面有很多平行及交叉的歷史路徑。所有故事的開始要從明末地理大發現時代說起。中國自宋朝起就有海上絲綢之路,通過中國南海,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最遠可達波斯灣和亞丁灣。晚明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給西方國家中的葡萄牙開闢了繞過好望角,經過印度和東南亞到達中國的可能性。葡萄牙艦隊於公元1513年(明武宗時代)抵達中國的廣州。那時中國人接觸到了拉丁文和葡萄牙文。後來到了1553年(明嘉靖皇帝時代),葡萄牙租借了澳門作為其在遠東的太平洋艦隊的母港和據點。自此,歐洲的商人和西歐的天主教傳教士陸續抵達中國。說白了就是兩件事:貿易和傳教。當時的澳門除了有葡萄牙人還有其他歐洲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訪或居住。

據學者考證,最早的中英文學校於1630年代(明崇禎朝)在澳門建立, 主要是培養向中國傳教的傳教士。

到清朝,尤其是乾隆年間廣州十三洋行廣泛和外國進行貿易,包括英國和新成立的美國。其中面對英國的洋行是保和洋行和隆順洋行,針對美國的洋行是廣源洋行。當時的洋行同事們有的在澳門的傳教士學校接受過英文教育,有的則是在廣州當地學習日常英文會話,不過是用中文漢字標註英文讀音,而且是按照廣州粵語方言發音標註。

學習一門語言,僅靠本國文字標註發音,而沒有研究其語法和語言內部的邏輯結構是遠遠不夠的。兩種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是否有雙語字典。而有史可考的第一部英中雙語詞典則是由英國傳教士Robert Morrison (馬禮遜)於1817年(清嘉慶年間)出版的《二秩字典西譯比較》。這本字典以三字經中常見漢字作為重點,進行了中英雙語比較,還研究了繁體漢字的偏旁筆畫、筆順和造字結構。更難能可貴的是,馬禮遜還把漢字的楷體、草書和篆書寫在字典之中,可見其學力深厚。請看附圖:


由中國人學英文想到的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及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益意識到與泰西強國打交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於是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其中有英國股。但是當時中國的英文人才急缺,而總理衙門是外交中樞機要部門,所有翻譯委託洋人又無法使清政府放心。為了培養自己的英語人才,清政府於1862年正式開辦京師同文館。同文館是延續明朝百夷館之傳統,專向培養朝廷的外語人才。清廷聘請英國傳教士包爾騰(John Shaw Burdon)為英文教員,教授中國人學習英文。此乃開闢中國官學教授英文之先河。此時已經是清朝咸豐、同治之交。

到了1872年,隨著中國洋務自強運動之深入,清廷發現不光是外交人才,中國更缺乏自然科學人才來支撐洋務運動。所以該年中國派遣了第一批留美幼童。該計劃由李鴻章和容閎主導,從1872年持續到1881年,跨越同治、光緒兩朝,開啟中國人到外國接受英語教育之先河。(早先年中國人在澳門、香港接受英文教育,但是香港、澳門都是中國領土,故不視為外國。)

即使到了清朝洋務運動時期,英語學習還多集中於傳教、外貿和洋務三大領域,並不普及。中國第一次正式把英文列入普通學校課程是在1902年(清光緒朝,西太后和袁世凱都是支持力量)的清末新政時代。自那時起,在沿海大城市的學子們才能有較多機會接觸英文並學習英文。1912年辛亥革命後,隨著風氣之開,英語教育更加風靡,而留學英語國家更是一時之摩登。

中國人的英語教育政策也多有變化。1940年代抗戰時期,日佔區限制英語教育,推行日語。1949年解放後一段時間內,由於看齊蘇聯老大哥,俄文教育取代了英語教育的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又恢復了英文學習的熱情。

往事悠悠,從1630年代澳門小教室裡傳教士教中國教民英文聖經,到2020年中國的大、中、小學生們在教室接受中國教師和外教的英語教學,我們已經走過了將近400年的英語學習歷史。其中酸甜苦辣,世情冷暖,只有參與其中的中國人和外國友人知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