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https://mp.weixin.qq.com/s/2Z8FIbbo2FTpYeZ-_nT3kw

本文共计5622个字,文章较长,建议收藏后细读。



【壹】



如果说进入千禧年之后,哪一年才是对中国经济文化有影响的关键之年?毋庸置疑,2001年必定列为榜首!这是中国经济文化史无法绕过的一年,因为后续任何的走向发展,都离不开这一年的市场改变。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2年,刚刚完成了体制内的经济改革。与世贸组织的洽谈也艰难进行了6年有余,开始了最关键的签约入世阶段。市场经济大振,互联网刚刚兴起,大众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追求精神文化的趋势苗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完成了与世界经济的有效对接。



这一年,是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腾飞的伟大纪年。



而汪洪波2001年的时候,才刚刚24周岁。此时的他还未取名为“溪山琴况”,但仍是一名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血青年。



身在海外长大的华裔王育良,此时还未成年,刚刚才满17岁。他11岁时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所以他对中国的了解基本只能靠电视。国内古装武侠剧的盛行以及儿时《西游记》镇元大仙的印象,使得他自幼便觉得中国人就应该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甚至有时候还将床单披在身上,模仿古人形象,陶醉于那端庄大方的气质之中。



方哲萱也才整整20周岁。正是属于她人生的桃李年华时刻。就在前一年,她通过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此时她正在读大二。她还不知道毕业后的就业未来,更不知道3年后自己的一个勇气将会名震网络。



王乐天已经32岁了,属于60后的他,此刻已是而立之年。每天往返于郑州的各大电表与电线杆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电力工人。他根本不会想到,两年后自己的一个举动,会成为中国文化汉服复兴的肇始,自己也将被载入当代汉服复兴史册。



这一年,是汉服复兴活动的思想大启蒙之年



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世界各国纷纷宾临上海。历届APEC会议都有一个惯例,与会者身着会议主办方的民族服装,不带助手,自由交谈。这一形式让每届APEC会议的服装都成为一个关注焦点。本次亦不例外,中国领导人着西装参加各类会议久矣,选用何种服饰作为东道主中国的代表服饰?这成为了服装设计师的首要问题!经过多方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对襟系扣式,旗装演绎而来的“唐装”式样服饰。

也就是下图所示的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合影。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全景图实在太小了,就放个局部大图吧




“唐装”一词,正式由此诞世。



本次“唐装”合影刚刚亮世,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最为激烈的便是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此时,民间还未有成体系的汉服组织,更未有大规模大事件性的汉服活动。但已经有了众多传统文化的精研爱好者,因此本次“唐装”合影的出现,使得该类人群在网络上激起一阵反响涟漪。



“唐装”,顾名思义为唐朝的服饰,而唐朝的服饰皆属宽衣大袖的汉服类别,与本次对襟式的旗装演绎之服毫无关联。如何能称得起“唐装”?又如何能代表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这两个问题瞬间点燃了媒体与网络!



究竟什么样的服饰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呢?



汉服至此在网络中开始了呼声。其实在这之前,还并未有汉服的市场名词出现,但在90年代中后期,旅日华人南乡子与旅欧华人赵丰年,已经开始了中国汉族文化服饰的研究历程,其文章著作也曾引起过业界的反响。这些人为后来的汉服复兴活动奠定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南乡子,更是在2001年这一年,于国外一个新闻商业网站的免费空间创建了国家与社会论坛,期间主要讨论汉民族的文化与服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服饰,独有中国各类场合仅是西装的单一服饰,没有服饰文明,又怎能论称“五千年华夏礼仪之邦”?



因“唐装”一词已被引用,故有网友在历史典献记载中,寻找到了“汉服”的名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书》、《新唐书》、《东京梦华录》等古典书籍中皆有汉服字样的记载。于是网络上便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民间群体——“汉服群体”



此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不久,也才出现了BBS网络社区式的讨论网站。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已经在之前几年创立面市,中国互联网协会也于这一年正式成立。



这是个不寻常的信号,因为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汉服文化复兴的运动带入了快车道。



2001年之后,一场浩浩汤汤的民间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拉开了帷幕。汪洪波、王育良、方哲萱、王乐天也即将登上他们所坚守的文化舞台。



【贰】

2002年2月14日,这一年,是马年!意味很深长,象征着腾飞之年。此刻正值大年初三,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传统佳节气氛之中时,新浪军事(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尤为特别的帖子《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该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汉服的历代发展规制演变,以及对于日本、韩国服饰的深刻影响,这是当代第一次提出“汉民族服饰”的第一篇主题性文章。此文于今日看来,虽行文较为简单,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文化爱好者纷纷跟帖留言,短短两年间便有了三十万的点击量,帖子内容更是被传载于国外网站,引起了华人圈子的小骚动。



该文的作者网名叫做华夏血脉,赵军强,陕西宝鸡人。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华夏血脉的博客截图】





这篇文章成为了当代汉服运动的先声和理论基石



时间很快来到了2003年,汪洪波还未登场。首先亮相的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论坛——汉网。该年元旦,以网友“步云”为首的众多文化爱好者,建立了网络平台“汉知网”,不过在两个月后便有别人接手,正式改名为“汉网论坛”,这个论坛实在是了不得,因为其网站的独立性链接域名以及讨论民族思想的宗旨,使得其迅速获得了网友的关注,吸引了天涯论坛、强国论坛等知名论坛的一大波流量。



提起这个论坛的原因,是因为王育良即将要登场了。受到2002年世界杯中,日韩足球粉丝着民族服装的新闻刺激,已经19岁的王育良于学校宿舍内,参考影视记忆,自己制作了一件汉服,并将自拍照于7月21日上传至汉网中,瞬间引发渲染大波,因为这是当代第一位自制汉服且公开在网络亮相的人,其影响深远,直接开启了后续的汉服亮相洪潮。



真得暗暗竖起个大拇指,王育良了不起!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王育良自制汉服,宿舍自拍·来源网络】




34岁的王乐天,此时虽然从事着电力工人的技术行业,但是却对文化尤为喜爱,当他了解到汉服的历史时,尤其是满清近300年的文化阉割史时,而立之年的他坐不住了,一腔热血再次燃烧至全身。他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他要穿着汉服,气宇轩昂的行走在大街上。

为了完成这件大事,他与众多朋友临时成立工作室,查文献,找规制,一针一线的缝出了一件自己的汉服,共花费760元人民币,这可是16年前很具有消费能力的760元。制作好了自己的汉服后,已经34岁的王乐天不顾他人嘲讽,2003年11月22日,昂首挺胸的穿着这件自制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瞬间引起了闹市的骚动。往来者皆是诧异的目光眼神,纷纷议论这人穿的是什么啊?甚至于商场门口的迎宾小姐都冲着喊:“快出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这句话引得一众小孩冲着王乐天大喊“八格牙路”。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王乐天,特帅】


说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人都有

可却独独没有一个人说他是中国人。



如果说此时的王乐天突然感到难堪而打道回府的话,那么也许就没有了后续汉服运动的辉煌。幸运的是,王乐天对于这些嘲笑与不解,并未放在心上,就是连头都未回侧一下,依然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走在大街上。



那天的郑州正值冬月,风吹得很大,他的头发有些凌乱,但在飘逸中却更显得汉逸洒脱。他身着中国汉服逛了逛最繁华的闹市,游了游公园,还坐了公交车,往来行人皆用非议的眼光看待他。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但是,那一天的王乐天,一定是郑州街头最帅气的人。



因为,他是一位英雄。



后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汉服重现街头》为题目专题报道了王乐天,从而使汉服运动扩大成为了公共事件。他的这个举动被传至汉网,该贴成为了汉网历史上的最高点击率,并且在欧美国家的中国人论坛中登上了头条。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项举动的影响,但那些华人,那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一定感触颇深。



中国人历代以来都是感性的,当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人昂首挺胸的穿着汉服行走在街头时,那种心情,那种自信引得众多网友伏案而泣。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后来的许多年后,《汉服归来》一书的作者杨娜问起王乐天当时的心理路程时,他说道:“我当时就是觉得要把这穿出去,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服装,我就是应该把它穿在身上,告诉所有人,这是我们民族的服装。”时隔多年,这位60后大叔依然以坚定的激情语态重复着这段话。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了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一大步。多年后,这一天被定为“汉服出行日”,也就是众多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集聚街头,致敬王乐天。




【叁】

当时看到王乐天事件的汉网帖子后,在电脑前伏案而泣的,除了国外华人外,还有一个人,她就是方哲萱,1981年出生的才女。



2003年南开大学毕业之后,方哲萱成为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汉网兴起之后,她便成为了网站的常客,但仅仅只是观摩兴趣者,并未有所行动,因为着汉服对她而言还是过于遥远。直到出现了王乐天的报道之后,这位东方的当代才女突然心头一震。



她觉得王乐天就像是《勇敢的心》电影里的华莱士,想到他的笑容,他的骄傲,他的坚毅,也想起他撕裂般的那句呐喊——自由!



于是她便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汉服会兴起吗》,在天津电台公开播出。这是她的第一步,亦是她致敬王乐天的一小步。自此之后,她便开始对汉服一发不可收拾,并以“天涯在小楼”的网名活跃在众多汉服文化网站。



时间终于迈向了2004年11月12日,这一天的天津市举办祀孔大典,无论庙堂还是民间人士,都是一身马蹄袖满清服装祭祀着孔子。方哲萱耐不住了,她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她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她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后来她在《一个人的祭礼》一文中写道:“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一个人的祭礼。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与马蹄袖满装的强烈对比】


她一定是在场最美的女孩,那一年她刚刚23岁。

她虽有一肩柔弱的肩膀,却担起了当代汉服运动的千斤重担。



王乐天是英雄,她亦是英雄。



之后的多年以来,她一直从事读经教育,推崇传统文化知识。如今,我有幸添加了这位汉服推动者前辈的微信,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感动与致敬。



【肆】

如果说王育良、王乐天、方哲萱是当代汉服运动史中不可绕过的人物,

那么汪洪波就是这项运动中的权威领军者。



出生于1977年的王洪波,对于他2005年之前的经历一概未知,甚至于神秘到遍览网络与各类书籍资料,都未曾寻找到一丝一毫的踪迹,就是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没有。他的神秘犹如赌神发哥,他的专业与魄力亦是如此。



2003年12月3日,百度贴吧正式上线,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开始有了小众群体的聚集地。不久之后的2004年5月31日,百度贴吧汉服吧第一条留言诞生,汉服吧正式成立。2005年4月汪洪波以“溪山琴况”的网名开始主持吧务,成为了汉服吧的第一任吧主。



十八年·当代汉服复兴史

【是不是很神秘】


担任吧主以后,溪山琴况开始了体系化的汉服推广活动,他相继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口号,还提出了“礼仪复兴、节日复兴、汉服产业化”的三大计划思想以及中式学位服的构想,为此整理了大量文献,撰写了大量文章,为汉服事业构建了理论体系,使汉服运动的形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



曾经有记者采访他时问到:“穿上汉服后,是什么感受?”他说:“有一种中正平和的感觉,有中国人的风骨。透过这身衣冠,感觉到和先人没有距离,能够体会到先人的一举一动中的所思所想,能够感受到我们是他们的子孙。”



中正平和,这个词语是他对于汉服着感的概括,但也是后人对他事迹的总结。从事汉服运动以来,从未有过激烈或者轰动于世的事件,一直以中正平和的心头,潜心著作,为汉服运动制定理论指导。



2006年,网友秋月半弯,在汉网发表了《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一文,正式提出了“同袍”的名称,从此之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便成了汉服群体的口号,而同袍也成了彼此之间的称呼。



2007年,溪山琴况因病去世,卒年30岁。据说他在临终前的案头笔记中,仍留存著华夏婚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并且留有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



如果说,王乐天是一位英雄!方哲萱也是一位英雄!

那么溪山琴况,就是这些众多英雄的领军人物。




【有需要此文集的,私信赠送】

行文至此,大事已记。这十八年来,溪山琴况、王乐天、王育良、方哲萱只是这场当代汉服运动的缩影,还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士,以一己之力,推动着这项复兴大业的发展,因文章有限未曾一一说明。



但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全文完,下次再会」



溪山琴况去世后,后世同袍根据其著作,整理出了详细的《溪山琴况集》,涵盖了汉服与未来发展的众多资料。

有想要《溪山琴况集》PDF全集的,可以添加我的私信,【YG334692】,然后微信留言《溪山琴况集》即可获得。



1、[专访]21世纪的“古代美女”衣袂飘逸的汉服推广者——天涯在小楼。

2、《汉服归来》·杨娜

3、他既是汉服运动先驱,也是汉服复兴的启明星--溪山琴况

4、汉服吧各类资料来源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可告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