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生活回憶系列」子弟學校

「煤礦生活回憶系列」子弟學校

時間之美無處不在

打開高德地圖,搜索興隆礦務局馬圈煤礦子弟學校,無數個推送結果中,獨獨少了承載我小學和初中生活的質樸學校。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子弟學校這樣的稱呼已經很少見。人口流動性增強,以及教育資源的共享,子弟學校就以變成60、70後小學和初中畢業證上的紅紅印章。

子弟學校位於馬圈煤礦的北部,背靠一座無名小山,小山多沉積岩,稍留心很容易找到灰青色平整石片,撿回家用砂紙磨平,再用小刀或鐵釘在上面刻畫各種圖案,甚是有趣。我就曾刻過一個小兔子,兔子笨拙可愛,憨態可掬,我認為是我製作最好的藝術品,一直珍藏,後來家庭變故搬家時遺失,至今遺憾。左手是王八山,王八山是因形得名,它是具有典型丹霞地貌特點的小山,是大自然給這方土地最為特別的饋贈,透明的紅色石頭鑲嵌在山體上,如一顆顆美麗的寶石明亮著少男少女的心。也是少男少女喜歡登臨的地方,懸空的山頂,風從四面八方吹來,飛揚的髮絲和飄起的綠色軍跨,無不滿溢著青春的氣息,屬於我們那個年代的特有生命符號。右手是東露天,東露天是一個露天煤礦,在童年記憶裡是個很大很大的坑,如果下雨坑底就會存很多水,綠綠的泛著微光,讓人有種掉下去就上不來的感覺。大人們都會叮囑上學的孩子,不許去大坑邊玩,掉下去就上不來了,那情形就像坑裡有吞人的怪獸。後來東露天煤資源枯竭,成為廢礦,大坑也被垃圾逐漸填平。

學校前面有條小衚衕,說小是因如果兩人結伴上學,從衚衕走只能一前一後。但這條衚衕對我們的意義卻不一樣。衚衕這頭是學校,那頭連著糧店。那時家家戶戶口糧都是憑糧食本按量供應,糧店進門一溜大大的木質容器,裝著大米、白麵、黃豆、玉米、各色雜糧,旁邊有個小窗口裡面劃本交錢,隨後就會出來一個繫著大圍裙的壯碩漢子,拿著大矬子往家裡自帶的面袋或米袋裡鏟糧食。他的手很精準,三兩下就會秤好,然後很瀟灑的把矬子往櫃裡一扔,回屋去了,那架勢優勢感十足。物質匱乏的年代,凡是和吃食掛鉤的職業都很遭人羨慕,畢竟能近水樓臺先得個月。

對於那時候的我們,不會想到這些,懵懂的歲月只知傻吃憨玩。冬天,各個班級都會生爐子。在教室的正中用泥和磚砌的爐子格外高大,長長的煙筒立起後拐個彎伸到窗外。生爐子的煤是礦上分發的,引火的柴火就需要從家裡帶。後來我們學精了不用木柴生火,撿印卷子後廢棄的蠟紙放到爐箅子上最下層,把報紙團成球一層層碼在上面,再挑好煤放到報紙球上面,最後用火柴從篦子下面點火,不大一會煤就生著了,紅紅的火焰在爐子裡跳躍,教室內的寒冷瞬間被趕出屋外。這時忘寫作業的學生趕緊搓搓凍得發紅的雙手,掏出作業本忙活起來,遇到不會做的題,扯著嗓子喊一聲誰寫完了快給我抄抄,對於子弟學校的孩子們抄似乎也不覺得丟人。畢竟那時候還有子接父班這碼子事。

爐子生起來後,我們又有份好笑的“新工作”。三五一簇穿過衚衕來到糧店,佯裝取暖,擋住糧店人的視線,手快的同學趕緊抓黃豆和玉米粒入兜,然後這小群人一鬨而出奔回學校,圍爐而坐,那個同學把偷來的黃豆和玉米扔到爐蓋上,不一會就會冒出烤熟的豆香、玉米粒香。這時,一支支小手快速伸出,撿寶似的撿起一粒玉米或黃豆,放在手心嘬著嘴快速吹涼,扔入嘴中,嘎嘣嚼著,香潤身體每個細胞。當然這種肆無忌憚的光景並不長,門口站崗的同學一聲老師來了,大家立馬從桌子上跳下來,瞬間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即使這樣匆忙也不會忘記把爐蓋上剩下的美食扒拉到爐子裡 “毀屍滅跡”。

在80年代,子弟學校的孩子們就業危機感小,不接班還能去當兵,一樣有工作,所以上課對某些孩子來說是養身板。我班上淘氣的男孩子就變著法的淘。有兩個男孩在地上挖個坑,把燒好的煤炭放到坑裡,上課的時候烤腳,一次沒有玩好,把鞋底烤焦了,滿霧瀰漫著膠皮味,當然結果可想而知。若干年後,再遇到這兩個同學時,他們都已是人到中年,說起當年他倆的囧事,大家不禁莞爾。他倆說現在很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如果當初好好學習可能生活的軌跡就會發生改變。人生百年,不可或缺的有兩件事:學習和運動,缺少哪一個人生都是有缺憾的。

我在子弟學校學習生活了8年,然後去外地讀高中、大學、就業。很多年後,當我再步入那個校園,場景淒涼,沒有窗戶的教室已經有些歪斜,操場上長滿荒草,不知什麼人散養著一群羊和幾十只雞,咕咕咩咩滿校園的溜達著,並不怕人,彷彿它們才是這裡真正的主人。而半臥的籃球架似乎還向上仰著頭,等待某個淘氣的孩子投下籃球。校園老了,躺在山腳下,像一個耄耋老人披著斑駁的舊衣,偶爾的嘆息聲都驚不起一聲鳥鳴。

不可再生能源的挖採,必將面臨能源枯竭後的經濟頹敗,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小時候煤礦的輝煌,和現在整體拆遷後的殘垣斷壁形成鮮明的對比,愛護環境和規劃開採多重要,關係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保障,關係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人的記憶自由。

學校被荒廢多年,或許用不了多久這裡也會化為平地,會建起新的高樓大廈,土地再一次輪迴,只是已沒有我們,沒有黃豆、玉米粒的焦香。

「煤礦生活回憶系列」子弟學校

每首詩都是生命短暫的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