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散文集書名由全國著名作家、原人民日報社副總編、全國中小學教材總顧問題寫書名

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作者梁孟華自序《大河之東是故鄉》

散文集自序:大河之東是故鄉

115萬年前,地殼運動,陸地抬升,黃河的胎盤蜿蜒形成;105萬年前,天造地育,自然運動,黃河水系雛形初具;10萬年前,萬溪匯聚,浩蕩成勢,黃河以“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姿態大浪奔湧,橫貫華夏!

大浪淘沙億萬噸,歲月流逝幾千年!《山海經》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曰黃河為“上河”,《漢書·西域傳》呼黃河為“中國河”,《史記》中喊黃河為“大河”,西漢叫黃河為“濁河”;到了唐宋,這條古老的河流才正式被冠名為“黃河”。

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條流光耀金的河流,從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脈出發,聳千尺浪、揚萬里濤,狂卷驟湧,飛金濺黃,如萬馬奔騰,似千獅怒吼,若百虎嘯山,日夜不息、桀驁不馴地奔騰著,以大寫的“幾”字輾轉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穿越不同境域,匯聚萬千氣象,或開張,或窄流;或越野,或穿峽;或湍急,或舒緩;或大潮,或微瀾……以華夏文明汩汩湧動的根祖血脈跌宕起伏地奔向渤海。

我們有幸,土生土長在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大拐彎處、一個名叫“大河之東”的地方。蒼茫天地間,懸浮一片土,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啜飲著一道被黃土地染黃的河水……這個地方,因為母親河的青睞有加、一個極其溫柔的臂彎繞過,便親切地攬住了華夏文明繁衍生長的祖庭。

鳥瞰河東大地,突兀隆起的中條山接天連地、綿延起伏,以堅如磐石般的粗硬線條擘畫著170公里長的晉南風骨;一路向東的大河浩浩湯湯、魚躍鳶飛,以懷柔兩岸的萬般柔情迤邐展開;再加上一輪冉冉升騰的巨大紅日,輔之於兩岸生生不息的繁衍,與條山、黃河交相輝映,一幅全景式的“大河之東”立體畫卷延展開來。

站在中條山上向西望去,大河岸邊,一群茹毛飲血、踐草為徑的西侯度人點燃了人類第一把聖火,一道文明的光焰迅速劃過了天地玄黃的大河之東,華夏祖庭的“大門”被轟然打開。從這道大門魚貫而出的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炎黃二帝大戰、三皇五帝賡續……

徜徉在河東大地,華夏母親用一河乳汁、兩岸愛意,洶湧著、拍打著、浸潤著我們家鄉土地上的每一寸肌膚。她賜予了她的子女們萬獸叢林中狩獵時的勇氣、風口浪尖上捕魚時的智慧;日夜流淌的黃河水催生得這塊土地上高粱紅的紅、玉米黃的黃、棉花白的白,滋養著我們故鄉的萬物生靈,造就了夸父追日的神話、精衛填海的壯舉、風后造指南的傳奇……

黃河,一瀉千里、恣意汪洋地滌盪著河東大地上的一切;黃河,敞開胸襟、傾其所有地哺育著拐彎腹地的河東子民,雄渾與溫柔交織成了大河之東永不服輸的靈魂。

若說,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文明古國,那麼,大河之東便是這僅存文明古國不可斷裂的根系。當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曙光初現時,古希臘的哲學家在愛琴海邊思考、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岸邊打坐,我們的堯、舜、禹已在黃河岸邊搖著牛鞭耕種田園、唱著牧歌了。於是,在這1.4萬平方公里的河東大地上,湧現出了華夏文明史上的一系列奇蹟、製造出了華夏史上的無數個第一。后稷稼穡,播撒下中華民族5000年農耕文明的第一粒種子;舜耕歷山,開墾出了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存的第一塊荒地;嫘祖養蠶,縫製出了維天有漢、維漢有衣的第一件華夏之服,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禹鑿龍門、中流擊水,在河津渡口舉起了開山劈石的第一斧;傅說版築、夯土築牆,在古虞大地建起了中華民族第一屋……

獵獵南風中,是誰撥響了鹽池岸邊古老的琴絃?洪波湧起中,是誰唱響了后土祠中《秋風辭》韻2000年?又是誰站在大河之東迸濺喧囂的激流上、站在悲愴激越的蒲州梆子裡?這一站,就是5000年。

大河之東,舜都蒲坂,四海朝拜;禹都安邑,天下拱伏。看,古絳大地,風捲戰旗如畫,重耳揚鞭,席捲六合,當一回春秋霸主;看,普救寺裡、西廂屋頂,月光似水,張生和鶯鶯執手相看淚眼,談一場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曠世絕戀;看,鸛雀樓上,目及黃河落日,王之渙揮如椽巨筆,寫一首千古絕唱;看,春秋樓上,忠義充塞天地,關二爺捋美髯、秉明燭,夜讀《春秋》;看,永樂宮裡,祥雲繚繞聖地,呂洞賓終成正果,護佑著滿壁的圖畫……

一浪又一浪的黃河水,淘洗了一代又一代的河東人;一代又一代的河東人,把血脈噴湧成黃河的壯麗、把骨肉凝結成條山的巍峨。不由分說的大河狂飆,吟唱著河東兒女們在河東大地上的幸福生活:南山腳下摘棉花,涑水岸邊種玉米,條山腳下剪花椒,峨眉嶺上割麥子,后稷山上收板棗,潞村城中忙運鹽,解州鎮上吃泡饃,安邑集上品涼粉,古魏大地看高臺,鳳凰城裡聽梆子……晨起,聽“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經》傳唱;黃昏,看漁舟唱晚、大河之東的星空美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河之東的兩岸風景在濁浪排空中輪迴:蒼黃之浪早已沖走了“春秋五霸”、湮沒了“戰國七雄”;千年濤聲早已傾覆了夏商王朝、淹沒了秦漢宮殿。狂風漫卷,吹散了多少漢風遺韻、勾走了多少王公魂魄;時光荏苒,讓多少能臣驍將飲恨、讓多少才子佳人消殞……

就這樣,我們從風陵漢子背冰晾膘的匼河中走來,從臨猗漢子扎馬角向天祈雨的希望中走來,從平陸大山皺褶深處生活了幾千年的地坑院中走來,從父親勞作的一畝三分地上走來,從浩浩蕩蕩轟轟烈烈的大河之東走來,從風風火火歡歡喜喜的大河之東走來,從潮起潮落沉沉浮浮的大河之東走來,從黃塵滾滾你來我往的大河之東走來……

大河之東是故鄉!留住故鄉的一抹記憶,留住歷史長河裡的一朵浪花,留住“大河之東”的一頁故事!

從這裡起程,奔向新徵程!

一本運城人的書:《大河之東是故鄉》散文集全國出版發行

欲購書者,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