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高标准实施“三乡工程”:颜值高 产业兴 日子美

普通农舍变身特色民宿,闲置荒地变身网红景点,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变身“股东”和“上班族”……

  如今,在泾川大地,农业正在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在成为城里人的留恋、村里人乐居的幸福家园。

  这一切变化,源自于近年来泾县高标准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自该工程实施以来,泾县目前已吸引68名在外人士回乡,引进57个企业下乡。开展了云岭田园综合体、章渡千亩牡丹基地等各类产业项目208个。新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181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家。

  可以说,“三乡工程”盘活了该县农村的农房、田地、人才等要素,让农村颜值高、气质佳、产业强。

  政策支持铸魂凝力

  产业兴,事事兴。

  推进乡村振兴,首要的切入点就是“产业兴旺”。去年初,泾县出台了《关于实施泾县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以实施“三乡工程”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产业兴旺“新高地”;坚持以优化生态环境为支撑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坚持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坚持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关键点,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着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以改善农村民生为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实现生活富裕“新期待”,不断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迈进。

  同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该县专门设立2000万元“三乡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制定“真金白银”18条政策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空闲农房利用等方面进行鼓励扶持,在用地、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上给予倾斜。去年共兑现奖扶资金389万元,为实施“三乡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近年来,泾县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目前共创建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示范区3家、国家级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个,建立休闲农业“一村一品”专业村9个。并且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5.2%。

  充分发挥茶叶、蔬菜等特色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目前拥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7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3家。其中能人回乡企业中徽茶叶公司成功研发乌龙茶,将茶叶生产周期从15天延长到180天,每年为茶农增收2000万元以上。进一步放大红星宣纸、云岭锅巴、章渡酱菜等品牌效应,已有2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6个品牌荣登“安徽老字号”榜单。

  激活乡村内生活力

  说到“三乡工程”开展以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村民都说,它就像一块大的磁铁,不仅吸引了在外的本地人纷纷回乡创业,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村里游玩兴业。

  诚如斯言,随着该工程的深入推进,市场、人才、信息等要素纷纷向乡村集结。截至去年9月底,泾县市民下乡发展总数79名、能人回乡发展总数68名、企业家兴乡发展总数57名,总投资规模近60亿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关键是人才,如何把握市场规律留住人才?泾县的做法是:强基础、壮产业、展前景,吸引人才、留住老乡。通过吸引“三类人才”下乡,借助其所掌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对农房、土地、生态等资源重新策划包装,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该县黄村镇九峰村利用村集体发展项目资金对闲置荒废的古民宅“大夫第”进行修缮、复原。修缮后将其作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配股,同时与下乡市民杨玉梁合作开发民宿旅游,目前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达10万元。该县昌桥乡回乡能人张进年利用家乡生态资源,投资400万元打造田坊水上乐园项目,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零散就业,还吸引20户农户利用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入股,户均增收3000元。

  在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各类能人还依托泾县乡村生态优美、风景秀丽的资源禀赋,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目前该县建成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95个、民宿319家。

  发展层次全方位提高

  实施“三乡工程”不是孤立、分开的,该县坚持将“三乡工程”与农村其他重点工作相结合,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该县鼓励实施“三乡工程”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优先盘活利用贫困户耕地、林地等资源,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优先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切实解决贫困户销售问题;优先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该县现已带动贫困户646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0%以上,年增加工资性收入每人达3000元以上。其中云岭星火公司建立“扶贫直通车”基地,吸纳59名贫困户就业,流转15户贫困户19.7亩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400元,收购63户贫困户粮食近50吨。

  ——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该县开启“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吸引下乡人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推进美丽乡村由建设型向经营型转变,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其中该县丁家桥镇后山村能人张必清回乡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集旅游、美食、休闲等为一体的“梦幻后山”项目。

  ——与深化农村改革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目前,该县完成142个村(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9个试点村实现“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进一步被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