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水伯,《消費者洞察指引》,《認知變現指南》作者;Stygoogle(軟贏·鏡像元)創始人

移動網絡時代唯一壁壘就是認知,週二有約給思想洗澡讓認知破壁!

“成功智力理論”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了哪裡?丨水伯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引語:被華為任正非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了哪裡?

華為曾經有一個北大高材生。

剛進華為60天,實習期還沒有結束,給老闆任正非寫了一個萬言書。

歷數華為的弊病和改進辦法,並提出很多戰略意見。

任正非看後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於是這個北大畢業的高材生最終被辭退。

這就是很多習慣了“學業智力”的優勝者,一下子進入“實踐性智力”中常犯的毛病,他以為自己的智商應該無往而不利,所以他用短短60天破解的謎題,找到了「最優解」,應該價值幾百億,華為應該立刻提拔他當老總。但實際上,任何一箇中等智商水準以上的人都可以找到任何一家偉大企業的問題。所有的大企業,幾乎都是在「帶病生存」,這就是現實。很多時候,你不可能消滅問題,問題本身也是你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智力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斯騰伯格認為,實踐性智力和學業智力的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是不同的。學業智力一般隨著求學的進程而逐漸增加,在個體完成學業後到達頂峰,隨後便開始逐漸下降;而實踐性智力卻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這主要是由於“經驗知識”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會有增長的緣故。經驗知識是一種以行為為導向的知識,它的獲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它能使個體達到個人追求的目標。美國哲學家杜威說:“一個人怎樣思考通常比他思考什麼更重要”。斯騰伯格對智力的研究立足於“要實現對智力的實際加工過程的理解”這一目標,於 1985年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論”, 三元智力拓展了智力本質的內涵, 較好地解決了測驗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問題, 是一種橫向維度或廣度上對 IQ的超越。 1996年, 在三元理論基礎上, 結合大量實驗研究, 斯騰伯格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 。成功智力是一種以“成功”為導向和衡量標準的智力理論, 強調了智力訓練和開發的可能性, 提高了智力對人們未來成功的預測性, 更好地描繪了智力的真實結構, 實現了對 IQ理論的全方位超越。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個主題:

1/4、“成功智力理論”的本質:「智力變現指南」

2/4、「實踐性智力」比「高學業智力」更適應變量競爭

3/4、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實踐性智力」,贏家通吃的「智力變現指南」

4/4、“成功智力理論”的實操手冊:猶太人生命聖典《塔木德》

1/4、“成功智力理論”的本質:「智力變現指南」

斯騰伯格認為,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業智力是“惰性化智力”,與現實生活很少發生聯繫,它只能對學生在成績和分數上產生作用。而“成功智力”才能幫助人實現職業生涯發展中的目標。他這裡所說的成功,其一,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到的人生理想目標的成功;其二,是每個正常的個體都可以發展的成功。用斯騰伯格的話說,他強調的智力不應僅僅同學校中的成功有關,而更應同生活裡的成功緊密聯繫。生活裡的成功是個體用創造和實踐的能力去適應環境、選擇環境和塑造環境,並最終獲得的成功。所以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的概念,賦予了智力以新的含義:

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是對現實生活中真正能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強調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變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理論包括:“4個基本內涵;3個關鍵方面;形成一個有機體,一幅肖像。”所以“成功智力理論”又稱「智力變現指南」。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1、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的“4個基本內涵”:

①成功智力是在個體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依據個人的標準,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能力。

②個體達到成功的能力依賴於利用自身的長處,糾正、彌補自己的不足。

③個體通過達到智力的平衡去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

④成功通過分析性、創新性和實踐性三個方面智力及良好的人格平衡來實現。

2、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的“3個關鍵方面”:

①分析性智力:涉及解決問題和判定思維成果的質量,強調比較、判斷、評估等分析思維能力;

②創造性智力:涉及發現、創造、想像和假設等創造思維能力;

③實踐性智力:涉及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包括使用、運用及應用知識的能力。

3、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的“一個有機體”:

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在分析、創造和實踐能力三方面協調、平衡時才最為有效。知道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來運用成功智力的三個方面,要比僅僅是具有這三個方面的素質來得更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僅具備這些能力,而且還會思考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來有效地運用這些能力“。用分析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相結合,在形成實用的【計劃、監督】機制基礎上發現”好的解決辦法“。用創造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相結合,確定【目標】,”找對問題“。用實踐性智力和創造性智力相結合,形成【實施方案】,來”解決實際問題“。

4、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的“一幅成功智力者肖像”:

斯騰伯格認為這20個特徵同時反映在具有成功智力者的個人品質和行為表現之中,它們不是通過傳統的智力能測量得出來的:

1、自我激勵;2、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衝動;3、知道什麼時候應堅持;4、知道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5、能將思想轉變為行動;6、以產品成果為導向;7、完成任務並能堅持到底;8、都是帶頭者;9、不怕失敗的風險;10、從不拖延;11、接受合理的批評和指責;12、拒絕自哀自憐;13、具有獨立性;14、尋求克服個人困難的辦法;15、能集中精力達到自己的目標;16、既不會對自己要求過高,也不會對自己要求過低;17、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18、既能看到樹木,也能看到森林;19、具有合理組織的自信及完成其目標的信念;20、能均衡地進行分析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思維。

2/4、「實踐性智力」比「高學業智力」更適應變量競爭

認知心理學家一般將問題分為兩類:結構好的問題 (即具有清晰解決辦法的問題 )和結構不好的問題。傳統上, 以智商為基礎的“學業智力”,通常是通過解決結構好的問題來進行測量, 而現實世界裡的“實踐性智力”則是以解決結構不好的問題的能力來衡量的。為什麼?對應的競爭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常量競爭,一種叫變量競爭,前者是一個簡單的複雜遊戲,後者是一個複雜的簡單遊戲。而我們現實裡的每一次競爭,幾乎沒有一個是常量競爭,而大多是變量競爭。

1、「高學業智力」下的常量競爭

常量競爭,只存在於我們人生中最初的階段,比如校園階段和職場初期,就像運動員一樣,越到高級階段,越複雜,但是再複雜,也是一個簡單的複雜遊戲,這就是一個比大小,拼狠、拼年輕的遊戲,誰狠誰贏,就像武俠小說一樣,誰內力高,誰武功厲害,誰就是高手,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總之是可以計算的。常量競爭的人生算法如下:

”成就=核心算法 x 重複次數^2“

咋一看,公式還有點像E=M*C^2;簡單的複雜遊戲中,其實真正的規則只有一條,變強,只不過變強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而已。「高學業智力」遊戲有兩個特徵,一個是一定有一個最優解(核心算法),一個是完全信息的遊戲(1對1的競爭),你對自己和對手的信息是完全可見的公平遊戲,只要找到最優解,就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人類社會大部分的現狀,在1對1的競爭中,聰明人往往取勝,因為他們的能力、智商,遠遠超過對手。但是,競爭一對一的決鬥極少出現,大多是同一市場千軍萬馬的搏殺,這時候,任何智商都會敗給“快”這個關鍵優勢:上天對“快”的犒賞,遠遠大於智慧。聰明人因為總是圖找到最優解,很難快起來,這限制了他成為最終贏家。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2、「實踐性智力」下的變量競爭

而生活中的更多競爭是變量競爭,是複雜的簡單遊戲。現實生活中的變量競爭,大多沒有最優解,而且你並不能隨意滅掉這個對手,只能在不斷平衡中找出路。這彷彿是一個迷霧環境中的遊戲,所有的信息都隱藏在迷霧裡。雖然你可能只有“小米+步槍”,而對手可能有“飛機、坦克、大炮”,真正的「實踐性智力」高手,最好的標籤就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代言人,用小米+步槍打敗飛機大炮。變量競爭的人生算法如下:

有兩個人在森林裡行走,他們遇到了一隻老虎。聰明人立刻套取核心算法進行精密測算,另一個人趕緊從背後取下輕便跑鞋換上,聰明人說:“你幹嗎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換鞋的那個人回答:“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有一個家長幫助自己兒子參加機器人編程大賽,通過精確計算,把己方得滿分的概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每次參賽,得到第一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些孩子採取了什麼策略呢?其實他們和他們的家長並不知道該如何提高滿分的概率,而是直接上手,猛打猛衝。在這些莽撞行事、不那麼聰明的對手中,儘管莽撞行事的人無法獲得最優解,但當參與的人足夠多,還是每次都有人能「蒙」到更優解。現實社會可能還要更殘酷一些,在比賽中第二名還可以獲得不錯的獎勵。但現實裡,往往是贏家通吃。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聰明人一般都會厭惡運氣,但實際上,偶然性和運氣,才是真實世界的常態。所以,不要盲目地崇拜智商,勇氣、性格、正確面對偶然性、合作精神,都比智商要重要得多,智商只要具備基本水準就可以了。在現實社會中往往聰明、智商高,意味著得不到更多幫助,更多的人實際還想倒推你一把。人生算法事實上是開源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行動而已。

3/4、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實踐性智力」,贏家通吃的「智力變現指南」

人們曾一度認為智力是與生俱來,永不改變。斯騰伯格明確指出智力的可修正性,而且認為成功智力尤其具有進化的可能。斯騰伯格較全面地將分析性、創造性、實踐性智力作為智力理論的有機構成,而且認為這三個方面都存在於每一個體,只是比例和他的平衡狀況有所不同。他同時認為所有人都可以發展成功智力,成功意味著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達成自己的目標。在斯騰伯格眼裡,成功並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每個自認為平凡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他們找對自己的位置,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可稱其為成功。所謂聰明人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那些能夠在自己選擇、有時甚至是自己創造的領域中,發現獲得成功途徑的。提高了對未來成功的預測性,讓現實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實踐性智力」高手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解決新的問題,並且在多次解決某個問題之後能夠啟動自動化的問題解決程序,節約心理資源,成為贏家通吃。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1、注重對傳統智力IQ理論的質疑,趨向“成功智力”

斯騰伯格認為,智力是最難理解的概念之一,也很少有其他概念像智力那樣曾被用這麼多不同的方式加以定義。隨著對智力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教育的發展,傳統智力IQ理論的弊端已日益顯露。這種理論和測量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一味強調技術,看不到研究對象所處的整體文化背景,脫離人的社會實踐,只將智力製成標本割裂地加以對待。傳統的IQ 測驗只能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分數作部分預測,而與現實生活中的成敗較少聯繫。斯騰伯格反覆強調必須超越“傳統的IQ”,通過「實踐性智力」趨向“成功智力”。

2、注重以產品成果為導向,通過智力的情境性保證成功的普遍性

斯騰伯格指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即關心過程,同時他們關注最終的成果和產品上。沒有成果的過程就好比一輛外觀設計精美卻沒有引擎的汽車,斯騰伯格以產品成果為導向來判斷智力,這是完成了對IQ 的又一縱深的超越。它與IQ測驗比較起來,至少有三大優點: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成功智力具有情境性,這種智力的情境性保證了成功的普遍性:“任何文化中的個體都能以適應其生存文化環境的智力,從而達成自我的人生理想的目的”。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3、注重智力的發展,重視“經驗性知識”對「實踐性智力」發展的影響

斯騰伯格明確指出,人的智力是可以修正的,成功智力尤其具有發展的可能性。斯騰伯格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成功智力的發展問題: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4、注重分析影響智力的各種因素,個性對智力的影響最為關鍵

傳統的單一智力結構理論往往侷限於孤立分析研究個體智力問題。斯騰伯格的智力理論較全面地分析了影響智力的因素,斯十分重視元認知能力、個性以及文化因素對智力的影響。斯騰伯格認為: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4/4、“成功智力理論”的實操手冊:猶太人生命聖典《塔木德》

據《福布斯》雜誌排行,最富有的40大富豪中有45%是猶太人;佔美國人數不到3%的猶太人卻操縱了美國70%以上的財富;從1901-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猶太人152位,佔獲獎總數的22.35% 。 猶太人創造力的奧秘是什麼? 猶太聖典《塔木德》是猶太人超凡智慧的發源地,也是猶太生意人的賺錢寶典,它造就了千千萬萬的猶太富翁,蘊含賺錢大智慧,對於生意人具有很高的學習和借鑑價值。是「智力變現指南」名副其實的實操手冊。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1、”找對問題“,能避免耗費人生有限的時光

《塔木德》上說:“一位百發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無目標地亂射,也不能射中一隻野兔.”成功的猶太人非常重視明確的奮鬥目標的重要性。用創造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相結合,確定【目標】,”找對問題“。愛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認的,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和他一生具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是分不開的.他出生在德國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學、中學的學習成績平平,雖然有志往科學領域進軍,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須量力而行.他進行自我分析:自己雖然總的成績平平,但對物理和數學有興趣,成績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數學方面確立目標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別人的。因而他讀大學時選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學專業。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由於奮鬥目標選得準確,愛因斯坦的個人潛能得以充分發揮,他在26歲時就發表了科研論文《分子尺度的新測定》,以後幾年他又相繼發表了4篇重要科學論文,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狀外,還具有粒子的特性,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宣告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重大變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就.可見,愛因斯坦確立目標的重要性.假如他當年把自己的目標確立在文學上或音樂上(他曾是音樂愛好者),恐怕就難於取得像在物理學上那麼輝煌的成就了.

2、發現”好的解決辦法“,點燃生命火花的小的心願

為了避免耗費人生有限的時光.愛因斯坦善於根據目標的需要進行學習,使有限的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創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選學法”,即在學習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識引導到深處的東西,拋棄使自己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東西,從而使他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選定的目標.用分析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相結合,在形成實用的【計劃、監督】機制基礎上發現”好的解決辦法“。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看到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個領域都能費去我們短暫的一生……誠然,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其中每個領域都能吞噬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在這個領域裡,我不久便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化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其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他就是這樣指導自己的學習的.為了闡明相對論,他專門選學了非歐幾何知識,這樣定向選學法,使他的立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和正確完成.如果他沒有意向創立相對論,是不會在那個時候學習非歐幾何的.如果那時候他無目的地涉獵各門數學知識,相對論也未必能這麼快就產生.愛因斯坦正是在10多年時間內專心致志地攻讀與自己的目標相關的書和研究相關的目標,終於在光電效應理論、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塔木德》上說:3只青蛙掉進鮮奶桶中。

第一隻青蛙說:“這是命.”於是它盤起後腿,一動不動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

第二隻青蛙說:“這桶看來太深了,憑我的跳躍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於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

第三隻青蛙打量著四周說:“真是不幸!但我的後腿還有勁,我要找到墊腳的東西,跳出這可怕的桶!”

於是,這第三隻青蛙一邊劃一邊跳,慢慢地,奶在它的攪拌下變成了奶油塊,在奶油塊的支撐下,這隻青蛙奮力一跳終於跳出了奶桶.

“要找到墊腳的東西,跳出這可怕的桶”救了第三隻青蛙的命.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用實踐性智力和創造性智力相結合,形成【實施方案】,來”解決實際問題“。美國成功學奠基人馬爾登認為,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始終念念不忘過去的失敗,而錯過許多生活樂趣,實在是很可惜的.我們的眼睛生在前面,就是要我們往前看,替未來打算的.那麼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呢?馬爾登提出一個新構想,叫做“速成的自信”。以過去小小的成功為基礎,把這種快樂的感覺用在別的事情上,由小而大,由近而遠,一點一滴增加我們的自信,發揮天賦的成功本能,這樣還有什麼目標達不到呢?


被華為任正非親自點名開除的北大高材生,他到底錯在哪裡?丨水伯


猶太人的《塔木德》格言說:“希望完成自己所能的是人,希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是神.”這就是要求世人,一定要制定崇高的目標,以超越自我,取得傑出的成績.猶太人相信這樣的原則:“凡是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去做,絕不可以求神幫忙.”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猶太人所秉持的原則是:“要承受發生的事情,要忍耐貧窮帶來的變故.”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沒有確立明確目標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許多人並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沒有確立目標或沒有選準目標,所以沒有走上成功的途徑.

彩蛋:人類為什麼會凌駕於別的物種之上?公眾號:SFA-0002

人類之所以凌駕於別的物種之上,主要依靠的不是“智力”,而是“傳承”。

其實幾千年前的人類相比於現代人,智力差距並不是很大,為什麼那個時候,人類還不能做到凌駕於萬物之上,而現在可以。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可以不斷的“傳承”已有的東西,並不斷在其基礎上“進步”。

其實這個和自然界本身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所謂“進化”是一個道理,只是效率要高太多。這才是人類得以脫穎而出,不斷拉開與其他物種差距的原因。就好像說兩人打遊戲,即使水平差不多,但一個人可以不停的save & load,另一個人只有一次機會,那結果不言而喻。

“智力”是一個屬性,“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