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禹生於石”和“石破北方而生啟”的神話,是今天我們能從史籍中找到的關於石頭具有生殖力的最早的記載。

關於大禹生於石的記載,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生於石。據《淮南子·修務篇》記載:“禹生於石。”《藝文類聚》卷六引《隨巢子》中也提到:“禹產於䃂石,啟生於石。”

一種是其母感石生子。據《遁甲開山圖》記載:大禹之母女狄“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生禹。

至於禹的兒子、夏王啟的出生,據《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記載為:啟母,塗山氏女也。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今天,在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下仍保留有鑿石雕刻而成的啟母闕。在啟母闕北有一開裂巨石,傳說就是漢武帝登中嶽所見的“啟母石”,也即啟的母親、塗山氏所化的石頭。


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河南太室山啟母闕


原始社會人們的“石頭崇拜”情結

“禹生於石”的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民間信仰的宗教意義。在原始人的宗教意識中,代表堅硬有力、亙古永恆的石頭是一種神聖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產生了崇敬之情,即“石頭崇拜”。

“石頭崇拜”究其源頭是人們對山嶽巨峰的信仰和崇拜。遠古時期的人們對於神秘巨大的山峰奇石普遍存有敬畏心理。並且,岩石本身所具有的剛堅不朽的特性,使其染上了神靈的色彩,成為了人們祭祀膜拜的偶像。相傳舜就曾巡祭泰山、衡山、華山和恆山。

“石頭崇拜”興起的另一個原因跟原始社會的現實情況有關。石頭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和武器,岩石洞穴是人類早期棲居的場所,石器時代伴隨著人們度過了上百萬年。在“萬物皆有靈”的觀念盛行的原始社會,當石頭能夠幫助人們消除災難,人們必然會對它感激不盡。石頭有功於人,是人們神話石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石頭能夠摩擦起火、天降隕石等現象,也讓人們相信石頭具有神秘的屬性,視之為神石,進行祭祀叩拜。

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就有不少關於“石頭崇拜”的記載。最知名的就是“女媧補天”的傳說。關於女媧補天的最早記述出現在《列子·湯問》中:“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原始社會石頭被賦予的生殖意義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環境的險惡,以及來自外部族的威脅,這一切都促使原始先民極其重視種族的繁衍,期望能更快、更多地繁殖新的部落成員,以充實部族實力。

而原始先民認為石頭就像母腹一樣,具有神秘的生成力,能夠促成人類的繁殖,所以就出現了對石頭頂禮膜拜的習俗。並且隨著對石頭的崇拜,進而將石頭人格化,所以才出現了“禹生於石”、啟母化石生啟的神話傳說。

另外,據《淮南子。汜論篇》記載:“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在古代,社是集會進行全民公決和祭祀神祇的聖地。古代建立社,要選樹木豐茂的地方。社供石主為社神,石主即是社的代表物。石主不僅有靈性,而且有神性,是祖先神的象徵。石主又名高禖,社祭即祭祀此石。

在歷史上,禹不僅生於石,還被認為兼有社神與高禖神(禖通媒。即主男女婚配和生殖之神)的雙重角色,受到祈求生殖子嗣的民眾們的虔誠祭祀。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禹生於石”的生殖象徵意義。


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夏禹


“禹生於石”在後代文學作品中的演繹

“石頭崇拜”在我國是一個傳承已久的永恆母題。文學作品中的“石生人”正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石頭崇拜”的藝術凝聚,反映出“石頭崇拜”中對中國文學產生的巨大影響。

1.《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出生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稱。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目運兩道金光,射衝斗府。(《西遊記》)

從《西遊記》中這段猴王出世的描寫,可以看到,這一塊石頭被作者吳承恩賦予了深層次的象徵意義,不僅暗合天地至理,還具有與生俱來的神力、靈氣和自信,為孫悟空出世後的非凡神通埋下了伏筆,或者說,是石頭神話賦予了孫悟空戰勝各路妖魔鬼怪、剷除一切邪惡勢力的權利和本領。

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2.《紅樓夢》中賈寶玉為玉石之化身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全書由石始,由石終,以石頭的故事起緣,以石頭的特徵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不僅飽含作者對石頭的無限情感,還賦予了石頭強烈的生命力。

正如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一書中所說:賈寶玉也是由一塊頑石演變而來的,其中滲透著石能生人的觀念。而這一形象負陰抱陽秉天地之靈氣……這一形象傾注了曹雪芹對石頭的摯愛之情,他把天地之靈氣集於石,又把石之靈氣集於寶玉一身,寶玉是人格化的石頭,在賈寶玉這一形象中,似乎聽到了中國古典文化對石頭的禮讚和歌唱。

歷史上有名的“石生人”除了孫悟空,有史記載最早的是大禹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