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之前,看到关于“水果自由”

、“苹果自由”的话题,我总是一笑置之,觉得都是博取流量的网络戏言。

前几天,我们小区的一位朋友感叹:“刚刚去水果店,一个西瓜80多块呢,想想还是不买了。”这位朋友家庭月入数万,没想到竟然还达不到“吃瓜自由”?

水果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个话题才会自带这么大的流量。调侃的背后,可能是大家对于通胀的一点点小焦虑呢~~

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知识。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近期,“水果自由”成为财富的关键评价指标,水果涨价有多厉害,看看下面几组数据就知道了: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富士苹果批发价格(元/公斤)资料来源:Choice、谱蓝定投

今年以来,

富士苹果批发价格增长50%,同比涨幅超90%;

哈密瓜涨幅高达124.6%;

香梨涨幅达到37.8%;

西瓜涨幅达到30.0%。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7种重点水果的监测,最新的水果批发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4%

28种重点监测蔬菜最新的批发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相对温和些,4月CPI同比涨2.5%,涨幅最高的食品烟酒价格只同比上涨了4.7%。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7.4%,鲜果价格上涨11.9%,畜肉类价格上涨10.1%,禽肉类价格上涨5.0%,鸡蛋价格上涨2.6%,粮食价格上涨0.4%。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价的一个体现。

物价波动在市场经济里是正常现象。但物价持续上涨,就会带来通胀,意味着我们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不经花。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现在不仅水果涨价,猪肉、蔬菜大幅涨价,这样的通胀是不是不太正常?未来到底物价走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和央行都出来回应,不过说法有点不一。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不具有持续性。总体看,通胀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物价平稳有坚实的基础。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而央妈说,物价这事我有点不确定了,未来要好好监测监测。

统计局和央行出现了分歧,我们该信谁?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通胀按照影响程度,其实分成很多个级别。

在离我们很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历史上经历过一次高通胀阶段,当时是因为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群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清楚,心理上过度反应造成了市场动荡,结果导致一年25%以上的通胀率。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我国通胀率长期走势 资料来源:Choice、谱蓝定投

不过这种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不是伤筋动骨的崩溃型通胀,只要相应配套政策跟上,很快就能恢复。

真正的恶性通胀,是由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崩盘造成的,远一点的例子比如1946年-1949年间的民国经济,近一点的比如这两年的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经济极度单一依赖石油出口贸易,同时本国物资缺乏。石油价格大跌时,无法用石油去换取外汇,向他国购买必需的生活物资,导致经济崩盘式的通胀,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震动。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波物价上涨,算哪个程度的通胀呢?

回看近30年的数据,大部分时间我国通胀率均值维持在5%的水平,表现为温和通胀。以4月CPI数据来看,通胀是在“2”字头,仍在温和通胀的范畴内。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是不是温和通胀就无需担心了呢?

有一类温和通胀,是由于经济成长到一定程度,整个社会缺乏向上的动力,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印钱,可是印钱并没有带动经济,反倒转化成通胀,这就叫滞涨——一边经济停滞一边通胀。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滞涨 不是 智障

这种通胀一般来说也不会特别激烈,但是属于比较可怕的一类。

它表示一个大的经济周期已经到了结尾,可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要过苦日子了。

本轮通胀是不是属于这种滞涨呢?应该不是。

我们来看这次通胀主要原因:

从近的来说,这次通胀有贸易战的因素影响

比如猪肉。我们对美国进口猪肉征了重税,中国买家取消了4500多吨的美国猪肉订单,连锁反应造成猪肉价格上涨;还有非洲猪瘟,也影响了猪肉的进口。

比如苹果,去年因为天气原因减产,所以今年有较大的价格波动。等等。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我们还要往深层扒一扒。

说到底,中国在过去十年还是一个货币超发的国家(如下图,M2,广义货币发行量)。中美的货币发行量趋势,一目了然。

月入数万,却连水果都买不起?你得懂“水果自由”背后的经济学

超发的货币总要有一个去向,要么就是去往房地产,房价就会涨;或者去股市,带动股票上涨。

现在政府的态度是,稳定房价;而股市又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各种原因,很难上涨,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物价上涨,因为钱实在是没地方去了。

但是,大家又对物价上涨极为敏感,政府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大家猜猜钱会往哪儿去呢?

真正承受最大压力的,其实是人民币的汇率。

在真正迎来实体经济春天之前,可能只有一个方向了:人民币贬值。

经济学总结:

在这个阶段,普通老百姓的资产配置,我建议向能够抗人民币贬值、同时也抗通胀的外币资产倾斜(为了防止文章被shan,我就不明说了,自行理解)

想长期实现“水果自由”,这才是最实际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