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本文由小熊論職場原創:人一生都尋找的“舒適區”,到底是要逃離,還是隻是個虛無的理論?

二丫家養了一隻狗,肥頭大耳,還有一隻叫恬恬的貓,個頭不大,但是很靈敏。

最早之前,是狗先回來的,那隻貓是在路上撿回來的野貓。

從小受盡了狗的欺負,每次到放飯的時間,狗總是第一時間搶走那條已經不會動的魚,甚至從貓的嘴裡。

在長滿野草的老房子旁,有一顆不大的樹,光禿禿的枝幹很是引人注目。

樹的旁邊就是一個快塌掉的房子,平時只用來堆放一些殘次品。

在貓回來的一個月後,突然發現,每次放飯的時候,它總是第一時間叼起魚,以飛一般的速度爬到樹上,並不做停留。

直接跳躍到屋頂。

從此再也沒見過狗吃到過魚,在樹下吠的次數倒是見了不少。

久日久之,貓習慣了在上面曬太陽,甚至是久久的不肯下來,它一定覺得那時候,很幸福。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如果談論“舒適區”,恬恬的房頂一定算的上它的舒適區,而它在那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它的魚?

它應該逃離嗎?應該和那隻肥頭大耳的狗來一次生死決鬥,最終使自己更加強大嗎?

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樣,有時候人要學會找適合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去逃離。

人總喜歡做自己習慣做的事情,久日久之,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跟舒適區無關,其實你更應該做的是找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舒適區”。

小A進入一家企業的時候,第一次參加會議,就感覺滿公司的人都跟打了雞血一樣?每天都充滿了力量!

這讓她覺得很幸運,終於找到了一個正能量的組織。

而且直屬領導是一個很強調人格的人,特別是經常提醒她們:“你們還年輕,應該多幹,少待在舒適區裡面”。

這樣日復一復的教導,讓這個公司有了一個不成文的現象。

每到午休的時候,大家總喜歡歪歪扭扭的坐在工位上,交談著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隔一會忙會工作。

小A不喜歡這樣的氛圍,她覺得很亂,且低效。

於是慢慢的,一到午飯後,她習慣拿著筆記本電腦,端上一杯速溶咖啡,來到天台的位置,看一會書,然後小眯一會,有必要的話也會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曾一度被同事調侃肯定是談了對象,而領導也開玩笑說:“你看大家都在幹活呢,你怎麼跑去休息啦?”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職場當中無處不在的“群體影響”,有時候反倒成了我們進步的絆腳石,甚至讓自己失去自我。

群體影響的因素有時候會讓自己誤以為自己所喜歡的就是“舒適區”,而強迫自己進入別人的陣地時,往往是效率極低,甚至影響工作的心情。

為了杜絕這樣的影響,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和那隻貓一樣,給自己找一個可以激活自己潛能的“舒適區”。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所針對的對象是一群天真的孩子。

羅伯特·羅森塔爾對學校校長說自己選中了幾個孩子,都是比較有潛力的那種,希望校長為他保密,不要把這些消息告訴孩子們。

但是這些名單上的學生,只是隨機抽取的幾位而已,這也是為了驗證試驗目的:人的潛能其實是可以通過外界條件激活的。

果不其然,最後這些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變得真的優秀起來。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校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確實把她們當優等生去對待,去關心,去鼓勵。

其實這等於是在無形當中給孩子建造了一個“舒適區”,而孩子在舒適區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重點:在這個實驗當中,首先謊話就杜絕了不好的群體影響,因為羅伯特首先就告訴你了,這是優秀的孩子,校長、老師都會覺得他們是對的,是聰明的,只會給更多的鼓勵。

而小A的領導不是,她覺得小A的做法是有違背自己意識的,說白了,她覺得這樣的行為不夠優秀,那些慵懶的躺在工位上的才是優等生。

如果別人給不了自己合適的舒適區,那麼你一定要自己學會建造,哪怕是離開,或者拒絕這樣不好的群體影響。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在職場當中要想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舒適區”,你有時候必須學會遠離一些“垃圾人”。

有這樣一個場景,甚是熟悉。

當小A被領導批評以後,某同事B會說這樣的話:“你真沒用,領導這樣說你了,你都能忍?”,換做是我的話我一定會懟回去。

其實往往說這樣話的人,在領導跟前乖的跟貓一樣。

但是你不可否認她確實影響了你的思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你的認知,你會開始懷疑,是否自己真的很弱弱。

“垃圾人定律”不僅僅適合我們職場,同樣適合我們的生活,在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會把滿滿的負能量傾瀉給你,甚至讓你去做一些錯誤的事情。

如果你不清晰的理解這個概念,你會為了對方的一句話去和領導爭論,甚至會對方影響的對公司,領導失去信心,最終產生離職的想法。

而這僅僅是因為這些人一句不負責的話,或一個她自己覺得是玩笑的行為。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大可輕微一笑,在內心告訴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好,即使暫時不明白也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而不是馬上贊同對方的觀點。”

只有真的學會遠離這些人,杜絕這樣的群體影響,你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舒適區,並在裡面充實自己,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其實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在尋找那個舒適區,只是因為暫時沒得到,所以選擇不停的逃離。

學會擁抱舒適區,有時候是激發自己潛能的一種手段,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優勢無限的放大。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在《真正的幸福》一書中提出過這樣的一個概念:“幸福生活就是把自己的優勢無限放大,不管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著重去探索自己擅長做的事情”。

只是你感覺幸福了,做的是自己擅長的事情,你才能在短時間呢取得比較優秀的成就,並且讓你更加自信, 這時候你會在舒適區中想著怎麼去把事情做的更好,久日久之,你的技能會越發的高深,從而完成蛻變。

反思下去,如果那隻叫恬恬的貓,不事先找到一個舒適區,它可能一條完整的魚都吃不到,何談幸福呢?

在尋找幸福的路上,有時候需要堅持,不能因為暫時的沒有,而懷疑自己的定位,馬雲曾說過,你只有在一條路上堅持走下去,你才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而在職場裡面,我們應該堅持的,毫無疑問的去尋找這樣一個能激發我們的“舒適區”。而不是隨波逐流,做一些假逃離或偽努力的事情。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如何辨別哪些是需要我們逃離的舒適區,哪些是要我們努力尋找的?

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舒適區,好比是建造或裝飾一個自己心儀的房子,讓自己可以在裡面輕鬆快樂的學習,且不受影響。

在這裡建議大家真正明白3W1H行為處理法(秘製武器):

W是what的簡稱,我們需要找出三個“什W”。

第一: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且擅長的?

注意這裡的W代表的不是單獨的喜歡,或者單獨的擅長,而是喜歡且擅長。

舉例說明,一個擅長游泳的人,即使喜歡跳高,也不能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跳高上面,這樣的行為是違背這個行為處理方法的。

你可以這樣去尋找自己的第一個W,首先,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幾個自己初步認為自己的愛好,比如寫作,旅遊,做美食等等都行,最好是5個左右。

然後再這5個當中去選出3個你覺得你最擅長,且有過實際操作經驗的,選擇保留。

第二: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且現實的?

這裡所針對的目標就是上一步所選出的3個愛好了,你會發現裡面很可能就有一個是你現在需要的,且比較容易實現的。備註保留出來這最後的一個愛好。

假設選擇了“寫作”。

第三:什麼是自己馬上要準備的,且負擔的起的?

到這一步,我們的目標就比較清晰了,比如我需要準備一個平臺,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我心儀的環境即可。

H是how的簡稱,最後我們需要找出一個“H”即可

什麼樣的人或環境是需要我們遠離的,即影響我們實施上述計劃的事或物。

舉例,當我準備寫作的時候,我是有必要拒絕一些無意義的聚會的,甚至杜絕和某些人交往,比如小A要完成上天台學習的目標,必須遠離那群做樣子的同事。

H找出來之後,記得加重標記在備忘錄中,這是你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接下來的時間就交給時間吧,從這開始你就是開始打造自己的“舒適區”了,而且不用逃離,你只需要盡力的去享受即可。


舒適區:其實人一生都在尋找,上房頂的貓,只是為了安心的吃完魚

END:

人,真的適合擁有這樣的一個舒適區去學習更多的知識,知識改變生活,有質量的生活才會讓你幸福。如果那隻貓連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又何談幸福呢?

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要衝鋒陷陣,懂得“游擊戰”的打法可能不會讓自己那麼累,且極其低效。

#423頭條知識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