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遊昌江


【壹】

昌江是景德鎮的母親河,發源於安徽祁門,經浮樑,景德鎮流經波陽,注入鄱陽湖。

在景北大橋附近,昌江河的邊上,有一個村子叫寶石村,其村名的由來,源於村子不遠處的昌江河中央,有一塊巨大的石灰岩石,臥於河中,村民稱之為寶石,寶石村因此而得名。

寶石,位於景德鎮市昌江寶石村內的流域,民間傳說,有一位民婦撿到了聚寶盆,而她卻當做了普普通通的盆,拿回家給雞裝食用,發現穀子怎麼也吃不完,便覺得這個盆有點古怪。於是,她便將盆投入江中,然而盆不沉下去,往盆中扔了幾塊大石頭,這才沉入江底。

光陰荏苒,石頭一再長大,長到一座山大小,被天雷擊中,變成了現在的大小。

據老人說,江中的寶石依舊在長大,

如果老人的說法是真的。那麼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這個石頭應該沒有現在這麼大。

【貳】

在寶石附近,有一個三賢湖,在湖旁,有一個大型石雕,表現的就是蘇東坡、黃庭堅、佛印三賢遊昌江,它的根據,也就是明末文人魏學洢寫的《核舟記》。

三賢到底有沒有遊昌江?歷史上沒有確鑿的記載,有很多的史實,幾百年以後慢慢的會湮滅,但還是可以從民間傳說中,找到一些間接的證據。

而浮樑縣學者,所依據的巜核舟記》這篇文章,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明朝文人魏學洢,在他寫的《核舟記》裡敘述的是:明有奇巧人叫王叔遠,以經寸之木,表現蘇東坡、王庭堅、佛印三人暢遊赤壁的場景。

文中描述,在船頭,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中間部位是船艙,船艙兩邊的窗戶上,各刻有八個字,右邊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而在船尾,橫臥一楫,左右有舟子各一人,其中居左者手持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並有落款,天啟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並有”初平山人”的印章。

由此可知,該核舟的創作年代 ,在明朝天啟年間,《核舟記》的作者魏學洢,根據王叔遠所做之核舟,在寫《核舟記》這篇文章中,下了一個定語:”蓋大蘇泛赤壁雲”。

王叔遠與魏學洢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核舟是王叔遠送給魏學洢的,說明他們的意見一致,就是遊長江之赤壁。

這是古人的意見,比較權威,影響深遠,使後來的許多學者,都認為三賢遊的是長江中的赤壁。

而浮樑縣學者根據”核舟記”這篇文章,建成三賢遊昌江雕塑,僅僅是因為佛印和尚是浮樑縣人嗎?還能找出其他的證據嗎?

王叔遠在創作”三賢遊赤壁”的微雕時,僅僅是根據蘇軾寫的《前後赤壁賦》嗎?

而蘇軾在《前後赤壁賦》中,有沒有提到過佛印與黃庭堅呢?他遊赤壁到底是與誰在一起呢?期間又發生過哪些事情呢?

【叄】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只是說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遊於赤壁之下,並沒有說出這個客人是誰?只是說到一位吹洞簫的人,而且他們當時在船上喝的是酒,時間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7月15。

也就在這一年的十月十五,蘇軾在另一篇文章《後赤壁賦》中,提到有兩位客人,其中一位客人捕了一條魚,並攜魚、酒再遊赤壁。

由此可知,蘇軾在《前後赤壁賦》中,只是說有兩位客人,並沒有說明兩位客人具體是誰,更沒有提黃庭堅與佛印的名字。

其中還有一個細節,蘇軾在文章中提到,在船上喝了酒。

但王叔遠刻核舟,在船尾表現的是煮茶。

浮樑縣自唐代以來,就是著名的產茶區,浮樑縣學者因此而認為是遊昌江,這就有點矛盾了,古、今兩派的意見,因此發生了分歧。

僅僅因為佛印和尚是浮樑縣人,並且以船尾煮茶,就斷定三賢遊的是昌江,未免證據不足,浮樑縣的學者還能有其他的證據嗎?

【肆】

蘇軾還有一篇文章《石鐘山記》,記述的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蘇東坡送長子舒邁赴饒之德興尉,也就是今天的上饒市德興縣,並在九江附近的鄱陽湖中,在一天晚上與長子蘇邁,遊覽了鄱陽湖中的”石鐘山”。

當時饒卅府的府治,在今天的波陽縣,所以,蘇東坡送長子蘇邁,從九江去往德興,必將經過波陽、景德鎮,然後再到德興。

佛印和尚雖然是浮樑縣梧溪村人,而且是在浮樑縣寶積寺出的家,可那個時候,他是否在寶積寺也難說?

蘇軾是一個人送長子去德興呢? 還是與黃庭堅兩人一起送,他們是否到了景德鎮浮樑?又是否碰上了佛印和尚呢?

據文化學者韓曉光教授考證,佛印和尚在寶積寺出家以後,便一直在外雲遊,曾經擔任過雲居山的方丈,也在南京附近的金山寺當過住持,自他離開寶積寺後,便一直沒有回來過。

蘇軾因為長子的事,曾經到過景德鎮浮樑縣,但史料上只是查到了蘇東坡,曾拜訪過黃庭堅,但在浮樑縣志上,又查不到蘇東坡、黃庭堅跟佛印三人在一起的證據,但是呢,在寶積寺卻有一個”三賢堂”,供奉有三賢的木雕塑像,這又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三賢又曾經在一起過。但 這”三賢堂”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

【伍】

據韓曉光教授講述:”宋朝時,佛印禪師離開寶積寺的時候,種下兩棵柏樹,並對當時的方丈說:”等哪兩顆柏樹交柯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會回來。” 但是後來,佛印一直沒有回來。

到了明朝的時候,幾百年過去了,那兩棵柏樹呢已經長得很大了,有一天下大雨的時候,遭到了雷擊,燒焦了,然後,寶積寺的方丈就將焦木雕刻成東坡、黃庭堅、佛印三賢的塑像,並建了個堂,並取名”三賢堂”。這個事記載的在浮樑縣志裡面。

清代的時候,“三賢堂”都存在,後來”三賢堂”損毀了,三賢的塑像,也不知哪去了?所以也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

雖然官方的史書中,三賢在一起的證據不是那麼充分,但是,在民間傳說中還是可以找到,三賢在一起的蛛絲馬跡,比如民間傳說傳說中的”蓮塘夜飲,月夜泛舟”等等。

【陸】

如果說三賢遊的是赤壁,但蘇軾在《前後赤壁賦》中為何又沒有提到黃庭堅與佛印的名字。

而三賢遊昌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我也來抖膽的猜測一下:三賢也許遊過昌江,並參觀了江中的寶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試著來考證一下,大家看看我說的對不對?歡迎吐槽。

元豐七年,蘇軾送長子蘇邁,去德興的時間是六月,正是汛期,據寶石村的老人講述,寶石一直在長,現在還在長,可見在宋朝的時候,沒有現在這麼高大,在訊期的時候淹沒了,但是洪水一過,在三賢遊昌江的時候,石頭露出水面,正好符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狀況。

用”水落石出”來形容昌江中的寶石,特別的具體、形象,如果是在赤壁的話,水落不落,石頭一直在外面,蘇軾只所以這樣寫,只是一種修辭手法而已。

而浮樑縣,在唐代以來就是重要的產茶區,有白居易的詩《琵琶行》為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所以在船尾,煮茶烹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一葉小舟,如果放在長江的話,那你怎麼煮呢?在長江上無風三尺浪,必須要大一點的船才行,而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描述,他與客人“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在船上一覺睡到了天亮,可見這條船並不小。

小舟肯定是搖搖晃晃,茶水潑灑,就沒有魏學洢所描述的那種,”若聽茶聲然“”的平靜和淡定。

但是在昌江,寶石村附近卻具備這個條件,昌江在寶石附近,有連續兩個180度的大轉彎,水流十分的平緩,而且景德鎮四周都是山,風也沒有這麼大,,正好符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

既然蘇軾與長子舒邁,對”石鐘山”感興趣,就有可能對昌江中的”寶石”也感興趣,寶石村有寶石,昌江中寶石的傳說,也是比較久遠的一個故事,一定能引起蘇軾的興趣,

據史料記載,當時蘇軾與黃庭堅到景德鎮浮樑的時候,正好看望了正在浮樑縣家中居喪的同年程韻,而佛印正是浮樑人,當時在寶積寺小住,所以說,他們三個人是有可能相匯在一起的。

或許,蘇東坡將長子蘇邁送至德興以後,返回的時候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並沒有被記載下來。

反之,如果三賢遊的是赤壁,那為何蘇軾在《前後赤壁賦》中並沒有提到黃庭堅與佛印二人。

蘇東坡到底是與誰遊赤壁,不得而知,這裡面想象的空間就很大。

而明朝奇巧人王叔遠,創作微雕”三賢遊赤壁”的主要依據,又是什麼呢?

【染】

明朝人王叔遠,他刻核舟的主要依據不外乎蘇軾的那兩篇文章,再加點民間的一些傳說,藝術創作並不需要表現歷史的真實,充許其有虛構的成分,主要為了表現其藝術性,或者其高超的微雕技藝,並根據宋朝歷史上,蘇東坡與佛印、與黃庭堅關係友好的程度,來推測三人在一起發生的故事。

並引用了蘇軾《前後赤壁賦》中的兩句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寫巜前後赤壁賦》文章中提到喝的是酒,而明朝人王叔遠刻核舟表現的是煮茶,為什麼是煮茶呢?也許是因為佛印是出家人,不能飲酒的緣故,像這一幕場景,就是藝術加工的痕跡。

湊巧的是,三賢的木雕,雕成的時間是在明朝,而明朝人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時間也是在明朝,這就有點意思了,或許,王叔遠聽到過寶積寺有”三賢堂”的事,又或者去瞻仰過,然後根據這麼一個故事題材,才創作雕的核舟也未可知。

也許還有一種這樣的可能,就是明朝奇巧人王叔遠,親自到了浮樑,參觀了浮樑縣寶積寺的”三賢堂”,並遊覽了昌江中的寶石,並且體會到了”水落石出”的意境,再根據蘇軾的那兩篇文章《前後赤壁賦》所提到的兩位不知名的客人,正好換成黃庭堅和佛印,再把喝酒換成煮茶,再創作微雕”三賢遊赤壁”這樣一個藝術品,也是有可能的。畢竟藝術品也要有個賣點,名人效應在古、今,都是適用的。

【捌】

但話也說回來,蘇軾與黃庭堅、佛印,三賢到底是遊的長江赤壁,還是遊昌江觀寶石,我也不能下定論,只能是一種猜測。

總之,藝術創作 ,並不等同於歷史,所知的證據又不是那麼充分,雙方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就都有可能發生,這也是一種辨證的思維,因為第一手資料誰都不知道,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既然王書遠能把不知名的兩位客人換成黃庭堅和佛印,把喝酒換成煮茶,那麼浮樑縣學者也就可以把遊長江之赤壁,換成遊昌江之寶石,看似有些強詞奪理,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佛印和尚是浮樑縣人,而且蘇東坡因為長子的事,也曾經到過浮樑,還留下了”月夜泛舟,”蓮塘夜飲”等民間故事。

【玖】

有句話說得好,一切皆有可能,說遊長江也行,遊昌江也可以,也可以是先遊長江,後遊昌江,在辨證法看來,這都是可以的。

現在,浮樑縣正在建設以旅遊為產業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事業,而三賢遊昌江觀寶石的故事。正好契合了旅遊與文化相結合的一大亮點,使遊客有看頭,更有嚼頭,有一個故事給遊客講講總比沒有好,此所為不求有據,只要有趣。

既然雙方都沒有確鑿的證據,那麼,兩者的訴求都是有可能的,各位朋友,你們認為呢?

大勇撰文,謝謝閱讀。


三賢遊昌江


三賢遊昌江


三賢遊昌江


三賢遊昌江


三賢遊昌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