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新闻速览一分钟:

4月22日下午,有消费者投诉称,一名男性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快件,发信息骚扰,并将消费者的私人物品拍照发至微信朋友圈。

在此过程中,涉事快递员还添加了消费者微信,并向消费者索要“买水钱”。������

4月23日晚,顺丰集团官方微博发声称,顺丰员工私拆客户包裹情况属实,现已对该员工做出调离收派岗位处罚,不再从事任何直接面向客户服务的岗位。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顺风还安全吗?

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顺丰可谓是快递行业的No.1。其安全性和时效性是四通一达无法比拟的,现在顺丰出现了私拆快递的事件,无疑是给顺丰的安全性贴上了大大的问号。

话说到这儿,其实挺让人疑惑的。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从图片中来看,涉事快递员已经不是第一次私拆包裹,可是站点负责人难道没有发现过吗?就算负责人没有发现,可是其他的快递员呢?

作为一家大型快递公司,对于这类私拆快件的行为,难道不应该有相关的查处机制吗?难道说,因为没有曝光过,所以顺丰就忽略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类似于这样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申通也发生过,只不过它的处理办法,要比顺丰有效的多。

申通的“以暴制暴”

曾经有一段时间申通出现了大量“三损”(丢失、破损、污损),客户恶评如潮

国立咨询总设计师戴天宇老师曾分析过,所有公司的盈利模式分为五种:

①是卖产品,赚差价

②是卖服务,赚服务费

③是卖品牌,品牌溢价

④是卖技术,预期收益

⑤是卖标准,抢钱

而包括顺丰、申通在内的所有快递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卖服务。客户体验差,服务不改进,公司怎么能赢利呢?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后来,时任申通快递首席制度官的戴天宇老师制定了一条机制:“总部先行赔付,累犯累罚,你不丢件,客服不发财!”

因为只要客户投诉到总部并提交证据,总部就会找涉事分公司算账。

分公司规模越大,被重罚的几率也就越高。丢的越多,罚的更多。而且罚上来的钱10%是给总部受理投诉的客服人员发奖金的。

所以,分公司如果对客户的投诉置之不理,就只能乖乖受罚。

机制推行后,快件丢失率和客户投诉率一夜之间大幅下降。

事先解决才是“上策”

申通“三损”事件的处理可谓是“圆满”。因为不仅让分公司自行解决了问题,还给客户救济提供了最后一根稻草。

而顺丰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让员工拥有自约束,自管理的能力。

好的企业,不仅员工要有自管理、自约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好的机制来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戴老师讲到自运行机制设计的时候常会说这样一段话:事后查办惩处是下策,事中分权制衡是中策,事先制恶是上策

所以,我们不应该事后想方设法如何去管他,而是事先想办法如何让他自己管好自己,那么这就从根源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就是“利益”

事情的发生,说到底就是钱的事儿。如果顺丰能够早点关注员工利益的问题,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也许就不会发生?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机制设计一旦脱离开利益,被羞辱的一定是机制。

但顺丰只是不痛不痒的将人调离,涉事人自身利益既没有任何损失,是不是会让其他快递员觉得,私拆快件的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然后还会有人继续犯这样的错误呢?

顺丰的“如何管”还不如申通的“如何不管”

机制,是企业能“活下来”且能“活下去”的内在机理,是企业发展和运动变化的自身规律。

如果顺风对此事不给予重视,不从机制根源入手解决,将事情发生的幼苗������遏制在襁褓里,那么顺风失去的,可能就是客户救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