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陈(家沟岔)公路神木新村段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府(谷)高速公路窟野河大桥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通村公路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锦(界)快速通道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尔林兔通村公路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神木尔林兔镇新修建的阿纳路

#点赞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县的交通巨变!

城市道路

“过去从农村进趟城,路不好,没有车,步行从老家孙家岔镇前往神木,至少得一天一夜。”谈起神木的交通,今年85岁的李权姓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李权姓老人没有想到,如今柏油马路已修到了自己家门口,一出家门就可以坐车,从家进趟城,乘车只需要40分钟,交通非常便捷。

新中国成立之前,神木交通出行异常困难。“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是70年前神木交通的真实写照。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神木经济的发展。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去的迫切心情在当时成了人们的一块心病。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神木交通阔步前进的步伐。70年来,神木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交通变化翻天覆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神木交通建设更是一路快马加鞭,高歌猛进。

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境内干线不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不断延伸覆盖,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公路技术等级、路面通行条件发生质的飞跃,道路综合运输体系日臻完善。

从羊肠小道到四通八达

“从公路到铁路再到航运,新中国成立以来,神木交通运输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堑变通途,山河归咫尺,交通最是体现的直接鲜明、淋漓尽致。宽阔平坦的大路替代了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公路四通八达。”作为神木交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神木交通局工会主席魏小强深有感触。

魏小强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神木境内仅有几条干线公路,西包公路、榆府公路、府新公路都是土石路面,等级低,坡陡路弯。多数乡镇不通班车,县城不通公交,铁路、航空更是想都不敢想,群众出行只能靠双腿。

而如今,神木通车里程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20倍,公路、铁路建设成绩斐然,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构成的“四横两纵”骨干网络,工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和乡镇等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

神木公路总里程达3675.2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7公里,一级公路268.25公里,二级公路374.03公里,三级公路695.57公里,四级公路2127.807公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达100%,公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干线公路为骨干,县乡道路为分支,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了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神木境内建成包西铁路、包神铁路、神延铁路、神朔铁路、准神铁路、红柠铁路等6条干支线铁路和23条铁路专用线,神木北站至大保当电气化扩能改造完成。形成“四纵二横”的干线铁路网,境内干、支线铁路通车里程达298.32公里,占榆林市干支线总里程30.44%,铁路网面积密度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靖神铁路、冯红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同时,航空运输也迎来零的突破,神木通用机场已获批准,正在有序推进。

1989年4月15日,建成了神木第一条铁路包神铁路,为运煤专线,同时承担少部分客运业务;2002年2月8日神延铁路首部列车运行,神木火车站正式投入营运,从此神木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客运专线。

在铁路建设方面,靖神铁路神木境内51.5公里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0.26亿元;冯红铁路公司完成股权重组和新线路定测工作,相关报批手续正在加快推进,控制性工程开工,完成投资5617万元;榆神煤矿铁路朱大专用线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从不通公路,农民出门靠双腿、牲畜,到如今航空、铁路出行方便,连通全国各地,公路出境去往内蒙、山西、榆林仅需不到两小时,更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构成的“四横两纵”骨干网络,工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和乡镇等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村村通了油水泥路。

铺就 “四好农村路”

路网连民心,神木人用智慧与汗水,建设了“四好农村路”,也铺就了乡村致富路。

纳林采当是神木中鸡镇曾经唯一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时间,由四无贫困村变成精准脱贫示范村,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标杆村,纳林采当村实现华丽转身。这一切都归功于那条新修的阿纳路。

4月28日,记者行走在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的阿纳路上,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村民说:“以前没修路的时候,这条路大部分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一到晚上黑漆漆一片,出行极度不便。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我们村子,更别想销售农特产品。”

据介绍,这条全长17.5公里的阿纳路在2015年以前都是土路,路宽仅3米,车辆经过尘土飞扬,一下雨又变得泥泞不堪。2015年,一条宽6米、长17.5公里的沥青马路穿过村子,公路两旁路灯林立。原来尘土飞扬的狭窄土路,现在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

说起通村公路修好后为当地村民带来的好处,纳林采当村村民杨明功说:“现在道路修建的光溜溜的,卖农产品也方便了,还引进了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村1623人,有100多人都去厂子工作,不仅收入稳定,销售农特产品也不用愁了。”

截至2018年底,神木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达100%,公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并创建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同时,在纳林采当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将交通、农业和旅游相结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纵观神木全市,这些只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8年,神木抢抓战略机遇,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各镇办创建示范路206公里,农管站创建125.1公里,并确定尔林兔、高家堡两镇为“四好农村路”示范镇。通过示范路及示范镇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百亿交通项目”再推进

4月28日,记者在336国道神木店塔至张板崖(东过境)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看到,上百名工人正在现场紧张施工中。

“截至目前,该段完成路基土石方1430万立方米,完成总量的91.6%;防护排水工程55450立方米;桥梁桩基1101根,系梁、承台333道,梁板预制720片;隧道掘进5714.6米,完成总量的55.2%。”该工程总段管理处处长韩元详说。

神木店塔至张板崖(东过境)公路是336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336、337、338三条国道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神木“百亿交通项目”建设之一。路线起于店塔镇以东1.7公里处,与338国道府店一级公路设互通式立交相接,向南沿东沟设线,设隧道穿越辛伙盘、邱家峁后上跨草地沟,在永兴沟二堂村设互通立交上跨神杨路与神府高速,继续向南设隧道,在散岔上跨神马路,终点接337国道神盘公路张板崖收费广场,路线全长32.21公里,路基宽度24.5米,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总投资25.5亿元。

为全方位提升和完善全市出入境及城镇交通格局和功能,努力形成对外成链、对内成网、互联互通的交通新格局,2018年神木市启动了“三年交通大转型战略”,实施了“百亿交通项目”大建设,走上“交通强市”新征程。

全年共实施交通路网项目11个389.68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个164.65公里,二级公路8个225.034公里),开展前期项目6个,总投资111.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33亿元。目前,东过境、沿黄路提升改造、凉水井至河口岔、沙峁至贺家川、神木至马镇、高家堡古镇过境、孙家岔柳树峁至袁家村、神锦大街至西过境连接线8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神盘公路改扩建工程征迁摸底完成2个镇(12月底全部完成),中锦路二改一、韩解路及李家阴湾至解家堡公路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储备项目3个已完成工可;高家堡龙泉寺观景平台完成工可及施工图设计;截至11月,累计完成投资19.46亿元。

“未来,神木的交通必将体现出更大的魅力。”魏小强表示,今年,神木将持续推进续建项目按计划实施,按计划完成东过境、沿黄路提升、沙贺路、神马路、凉河路的年度投资任务,全面完工高家堡过境公路、柳袁路改造、神锦大街至西过境连接线,确保神盘路改扩建工程按期开工。逐步完善“四纵五横一环”主骨干公路网;改造县乡公路,与周边省、市、县主骨干公路网、重要节点、交通枢纽衔接,形成次骨干公路网;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全力打造以城区为中心的市域1小时经济圈。

70年来,贫穷、闭塞、偏远、落后……一直是捆绑在神木身上的羞涩字眼。如今,沐浴新时代的春风,顺畅、快捷、安全、超前……已经成为神木交通事业突然迸发出的闪光词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