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請記住,任何事情有兩面性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第十八章

譯文

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請記住,任何事情有兩面性

《道德經》第十八章書法作品欣賞

老子再次用他樸素辯證法,從事物的反面思考,告訴我們,人人所向往的仁義的出現,恰恰是因為大道荒廢了;那些巧詐、奸偽的出現,恰恰是因為人們恃以提防、辨別他們的智慧。同樣,孝慈、忠臣的出現無不如此。乍看老子的說法很難理解,但仔細思索卻發現,道理盡在其中。

仔細想想,也確實不無道理。“大道”盛行之時,像“仁義”這些東西自然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當中,人們不缺乏仁義,所以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倡導的必要。只有當社會秩序大亂、大道缺失、仁義泯滅的時候,人們才會由於缺乏這些東西而大加倡導。

老子是一個善於洞察世事的高人,他總能從事物的表象看出問題的實質,從結果看出原因,這個本質和原因往往就隱藏在表象和結果的反面。

老子為什麼總能從事物的表象和結果的反面找到答案呢?原因就在於我們人類是最複雜的情感動物,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夠進行思考,在處理問題時,更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為準則。人類雖然由大道生成,而且在大道中發展壯大,但隨著智慧的開啟,愈發變得狂妄自大、唯我獨尊起來。人類忘記了自己的由來,不再遵循自然大道,這種對大道的漠視態度,使得人類離大道越來越遠。

偏離大道越來越遠,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人類自取滅亡,為了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人類就人為地制定了一些行為規範來加以約束,於是一些政令條文、獎懲制度、政策法規也隨之出現。這些政策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壓力,但它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廢止大道的結果必然是有所作為,一旦有了作為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區分,對於好的、正確的我們要加以褒揚、讚頌;而對於壞的、錯誤的我們則要大加鞭撻、懲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


《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請記住,任何事情有兩面性

意境攝影作品欣賞

為什麼提倡仁義?就是因為背離大道,缺乏仁義。現在的社會是快餐社會,是碎片化的社會。太多人為了眼前的利益和短暫的快樂,違背大道,有的人溜鬚拍馬,違心奉承;有的人顛倒黑白,不分是非;更有甚者表面仁義,內心卻極度黑暗汙穢。為了一己私利,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來獲得最大的利益。

“智慧出,有大偽”

——《道德經》十八章

處處矇騙別人的行為就叫大虛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行為?就是因為人們運用機巧智慧的緣故。“偽”字該如何解釋呢?“人為”即偽。人為就是人有意去做而不是順應自然的行為,是違背了大道的行為,所以我們稱人為的東西都是虛偽的,都不是樸素自然的;人在有作為的時候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摻雜進自己的智慧,所以就有了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等行為,雖然這些行為是在暗中進行的,掩蓋在虛偽的外衣之下,但還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十八章

為什麼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為什麼會有忠臣出現?就是因為奸臣當道,國家太昏亂了。

“國家昏亂,有忠臣。"這句話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國家混亂了,才有忠臣,而應當理解為,在國家安定的情況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這就如同高明的統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樣,仲裁者和平安定的時期是不會顯山露水的,只有在國家出現混亂的危機關頭他才會挺身而出,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請記住,任何事情有兩面性

徐操|《安禪圖》扇畫 保利香港2014年秋季拍賣會

從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義、孝慈,是對儒家仁義忠孝的抗爭,但實際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並不矛盾,他們的目的都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強調要建立社會的道德體系,要人們遵循公平、公正的行為準則,是從正面說的;而老子則主張直接回到人類的本始狀態,是從反面說的。

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行術用明,以察奸偽,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道德經注》王弼

失去無為的狀態,而提倡智慧、善良,設立智慧和善良的標準,是“道”向具體的、物質的方向偏移了。使用巧妙的方法和品德清明、頭腦明智的人來察明與懲治奸詐虛偽,領袖的意圖和動向都表現出來了,百姓就知道如何應對、規避了。所以智慧的人與事出現了,虛假的人與事也就出現了。非常美好的概念卻從大惡而來,就是所謂的美好和醜惡根源相同。

六親是指父子、兄弟、夫婦。如果六親都和睦了,國家安定了,那麼孝順、慈愛和忠誠的人就不會通過與不孝、不慈、不忠的人的對比顯現出來了。因為魚通常是在廣闊的江湖中彼此遺忘,這才顯出了小水坑裡相濡以沫的德。

歷史考證:

漢成帝后期沉湎於酒色之中,大權逐漸被外戚王氏家族所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為侯,尤其是王鳳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總理朝政。王莽就是王鳳二弟王曼的次子。但因為父親和哥哥早亡,所以他並未封候,和寡母過著十分清寒的生活。但也正是這種早早挑起家中大梁的經歷和清貧的生活讓王莽和其他紈絝的王氏後人截然不同。他在家裡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婿,耐心教育侄子:在外面結交一些有才華的朋友,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學習《論語》,孜孜不倦地攻讀經書,待人接物恭敬有禮,侍奉執掌大權的伯父、叔父們更是小心翼翼。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保持潔身自好、謙恭謹儉、溫文爾雅,頗有儒者的風範,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

《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請記住,任何事情有兩面性

“穿越皇帝”王莽的畫像

大伯王鳳病倒時,王莽在床前盡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幾個月如一日,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面,疲憊不堪。這讓王鳳大受感動,臨死時拜託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讓他們關照這個長期被自己忽視的侄子。他的另一個權臣、大司馬王商也感到這個侄子不同凡響,向成帝上書願將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王莽。朝廷大臣對王莽的名聲、人品早有耳聞,紛紛向皇帝稱讚王莽。王莽立刻聲名鵲起,引起了成帝的極大關注。

永始元年(前16年),漢成帝下語封王葬為新都候,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待中。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也都稱讚歌頌王莽。

公元前8年,三十八歲的王莽出任大司馬,他執政後,克已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上,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漢哀帝繼位後,重用自己的祖母傅太后與丁皇后的外戚,王莽卸職隱居於封國,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養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大義滅親”的好評。哀帝死後,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王莽立刻被王太后召回,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

此時,王莽的野心也開始暴露。他培植自己的黨羽。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王莽為了繼續博取仁義之名,不斷諫言加大對官員百姓的賞賜,使鰥募孤獨都得到好處,他諫言太后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不久又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新”,成為後世篡位奪權奸臣的典型。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王莽親近大儒,滿口仁義,在未篡位之前被天下人稱為周公一樣的“聖人”,然而在他死後,卻成了奸臣的代表。白居易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一語道盡了後人對他的感慨。的確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世間萬物之真偽,又復誰知?

大野先生讀《道德經》,和你一起,領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