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

,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科教授最近讀《詩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我們很熟悉的句子,並不是現在的意思。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明明是形容桃花美麗的,現在成了“逃之夭夭”,意思是逃跑。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明明是寫的戰友,現在成了我們嚮往的愛情。


我們的漢語就是這樣奇妙,不僅一些話的意思會變,就連我們的成語,可能都和最初的意思大相徑庭,一起來看今天的內容吧。


韓愈:“大放厥詞”是我寫的祭文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兩個人,他們是韓愈和柳宗元,二人並稱“韓柳”。柳宗元去世,韓愈寫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為“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以此來讚美柳宗元文章辭藻精美,暢所欲言。


但在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指大發議論。


孟郊:“走馬觀花”時我很開心呀


走馬觀花出自孟郊的名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咱們的苦吟詩人孟郊,兩次考試不第,直到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內心愉悅無比,下筆如有神,寫下此詩,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


走馬觀花的走,其實是跑的意思,這裡是說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本來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來演變為大略地觀察一下,含貶義。


傅玄:負心人我不是你的“掌上明珠”嗎


掌上明珠出自晉代詩人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全詩站在女子的角度,向負心人說,你之前看我,像掌上明珠一般,哪想到有朝一日,你卻把我棄之溝渠。


由此可見,在傅玄寫這首詩時,掌上明珠還是形容愛人,後來引申為“極鍾愛的人”,再後來,便用來專指父母特別疼愛的女兒。


孟子:我記得“出爾反爾”是曾子說的


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戰國時期,鄒國與魯國發生衝突,鄒國失利,於是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了這些百姓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無動於衷,到底怎麼辦呢?”孟子告訴他:“當年鄒國災荒,百姓餓死,您的官員並無人去救濟百姓,曾子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將來別人會怎樣對待你’,您不要歸罪百姓了,如果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與你們一心了。”鄒穆公回想當年鄒國鬧災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全國推行了仁政。


因此,出爾反爾最初是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則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後來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


莊子:“呆若木雞”可是公雞中的戰鬥機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莊子給我們講了齊宣王的故事,沒錯,就是娶了鍾無豔的齊宣王,也是“濫竽充數”裡愛聽三百人一起吹笙的齊宣王,他還有一個愛好——鬥雞。


一次,齊宣王命令紀渻子訓練鬥雞,過了十天來問,“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還沒有,它正憑著一股血氣而驕傲得不行。”就這樣,每過十天,齊宣王都來問一次,雞每次都有變化,到第四個十天的時候,紀渻子說:“現在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鳴叫,它也已經沒有反應了,看著像一隻木雞,它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完備了。”此時,這隻“木雞”以靜制動,別的雞都不敢應戰,看見它轉身就逃走了。


所以,呆若木雞最早是形容一個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現在,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怎麼樣?我們的成語是不是很有趣?


不過既然發展成為成語,我們就要記準確現在的意思。如果你真的去誇讚別人“呆若木雞”,小心失去朋友……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百家講壇

《中華成語》

播出時間:4月9日-25日 12:00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於毅 姜沛辰(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