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讲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经之首?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1、古人的世界观

古人崇尚卜筮之道,关于卜筮文化的《周易》一书,在古代更是有着

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的赞誉。

位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就认为: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在那个生产力(科技)落后的年代里,人们无法理解大自然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比如天上为何要下雨、人为何会死亡。

不了解大自然运行的科学规律,就无法应对诸如洪水、地震、泥石流、龙卷风等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不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根源所在,就无法处理经济危机、战争、贫富悬殊等等社会性的难题。

由于科技的局限性,古人很难彻底想明白这些矛盾究竟源自于什么,聪明的古人便想了个解决办法——依托于神灵的原始崇拜

这种崇拜,先假设世界各个领域都是有神灵存在的,比如阎罗王掌管生死、雷公电母司掌雷电。

为何讲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经之首?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周易】

可别小看这种假设,我们有句老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便说出了古人认为人力有限的观点,如果遇上了天灾人祸,就只能祈求上天庇佑,度过劫难

2、《周易》的现实意义

他们一方面将人的能动性看作改变世界必要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神灵庇佑,以求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古人的这种思想,翻开《周易》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周易·乾卦》中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才德的君子每天勤勤勉勉做事情,夜晚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危险,这样便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初看之下,似乎觉得这种解释卦象的语句有点莫名其妙,比如晚上会有什么危险?算一卦真能知道吉凶

为何讲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经之首?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易经】

其实,如果单纯从卦象的角度去看这句解释,就很容易陷入逻辑上的死胡同,彻底把自己绕晕。

我们先将自己从“占卜”这个背景下脱身出来,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再来看这句话。这个时候,同一句话,就变成了“有才德的君子,更容易避开危险”的意思,它的立场便由算命,改为了劝人向善,整体的立意立马就高了起来。

至于这个夜晚的“危险”,也很好理解。

一方面封建时期,不像现在这样,哪怕是夜晚也能随时通过电灯获得光亮,那个时候就只有通过蜡烛和油灯这些手段来照明,成本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古时候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山林,在人烟比较少的地区,夜晚很可能受到野兽、毒蛇的袭击。

《周易》强调人要行善积德,这是在劝人通过不犯错的方式规避可能面临的灾祸,而且,平日里坚持和邻里处好关系,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也可以在大家帮助下轻易度过危机。

为何讲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经之首?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周易】

所以,我们看待《周易》这本书时,除了它身上包含的对卜辞的释义之外,还要着重去理解它每一句释义当中,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

古人对于这本蕴含着处事、做人、从政、经商原则的奇书推崇备至,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扰。

这种困扰的解决,不单单是通过卦象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还包括其中所蕴含的先辈的人生感悟。

例如《周易·豫卦》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犹豫不决,经商的人看到商机之后,如果有把握获得大收获,可以当机立断,立马去做,这样才不至于放过眼前的机遇。

如果看到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个很容易拿不定主意的人,很可能他在《周易》上看到了写这句话的前辈处理这种情绪时果断的态度,以及其圆满的结局时,便会受到鼓舞。

类似这样的话,《周易》上实在太多了。

为何讲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经之首?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易经】

很多时候,我看《易经》时,都觉得这会不会是先辈们将自己一生中领悟的人生智慧,总结起来,汇编成了这样一本奇书呢?

不知道大家对《周易》这本书有什么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沁书君讨论呢。

下一期,沁书君将为大家揭晓,商周时期流行的将甲骨文写在龟壳上,用来占卜的方式,是如何操作的,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好,我是沁书君,一个专注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