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完了,先泼冷水:片子不错,但相比目前的舆论,显然是过誉了。动画制作水准大概是目前国产3D的最高级别,跟白蛇差不多,赢在几个长卷轴镜头。剧作上,相比白蛇和大圣有明显质的飞跃,是好本子,可惜打磨的稍差火候。最大的败笔是台词,及格线上下。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好了,回到正题,这个哪吒很摇滚,从他的烟熏妆造型就可以看出来。他杀人放火画烟熏妆,但他是个好小孩。

影片的主题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很大胆的创新,大体是围绕着海报中的一句slogan“打破一切是非定义”。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片子一开头的“灵珠”“魔丸”,让人会心一笑,这不就是结合了中国神话的基因工程吗?所谓灵珠魔丸,就已经把一切是非都给定义了,后面的情节,都是为了打破这一定义。这也注定了这个“魔吒”的身份,是一个反抗者。他的使命,就是打破天生的身份标签,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没有错,摇滚精神的内核就是这一套。此时再去看哪吒的烟熏造型,感觉是故意的,导演坏得很。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摇滚精神可能从山顶洞人时代活蹦乱跳的类人猿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但发扬光大,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最为风靡的、最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一句话是:If you can remember anything about the 1960s, you were not really there(如果你记得六十年代发生过的任何事情,你就没有真正经历过它)。

对于这段时光的官方记载则是:嬉皮士们叼着烟在街上游荡;毒品泛滥、你弄不清别人是磕了药还是清醒着,因为每个人都如梦如幻;大街上,有人举着I'm a man的牌子招摇过市;和平人士聚集在公共绿地上自由宣讲;学校的树林里总能听到集体读诗的声音。

摇滚者(或者说嬉皮士)们都是肉体凡胎,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高尚,只有率真,有时他们尖酸刻薄,有时又真情流露,有时游戏人生,有时又豪情万丈。

和这个哪吒的人设一模一样。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魔童哪吒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就不会被当成异类了,不过当然了,要是他生活在那个时代,这电影还拍个屁。况且,生活在格格不入的环境,才更有戏剧性。在陈塘关人民的排斥下,李哪吒在人性与魔性之间不断挣扎与转换,与自我抗争,与命运抗争。尽管经常被打击的怀疑人生,他还是不忘念几首打油诗自得其乐(不过那几首诗的水平实在糟糕) 。这哪里还是少年英雄小哪吒,分明是一个说唱水平负分的阿姆。

最终,朋克少年李哪吒还是完成了身份转变,这个转变突兀吗?存在较多争议,我个人觉得不突兀,而反对者的论点大多以动机不够作为依据。要我说,单看父子线也确实不太够。但是人物完成转变,真的都需要那么强烈的外在动机吗?其实这世间的恶意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以及看问题的态度,也许哪吒是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呢(这个解释好像有点勉强)。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总的来说,这个剧本还是相当有趣的。在原著封神演义中,“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哪吒,其实就是中国版的俄狄浦斯王,那个哪吒我从来不会叫他李哪吒,因为他是父权的对抗者。这一版《魔童降世》,把这个主题干干净净的删掉了,李哪吒的父亲是一个爱子情深的神圣父亲形象,李哪吒与父母之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立。这也是很多人对《魔童降世》接受不能的原因。

对此我倒是无所谓的,当然如果它不用哪吒的IP,就单纯的叫魔童降世,不看市场因素从作品角度来讲肯定是加分项。用了这个IP,旧瓶装了新酒,只要装的是好酒,也没那么令人抵触。

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哪吒开始玩摇滚

再怎么变,他终究还是一个反抗者。对抗父权,或是对抗世俗的眼光,本质如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