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地消費券"入市" 專家建議:可獨立評估政策效應

  原標題:我國多地消費券“入市” 專家建議:可獨立評估政策效應

我國多地消費券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五一”假期,消費券成為熱門話題。

  近日,北京市西城區宣佈,累計統籌投入1.5億元財政資金促進消費,居民可在“西城消費”平臺領取電子優惠券,活動將持續3個月,預計有千餘家企業參與。

  3月以來,多地陸續發放消費券。央廣網4月27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70多個城市發放消費券,涵蓋絕大部分省份,各地規模從幾百萬元到幾十億元不等。

  如何評估消費券的政策效應?4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教授馬亮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表示,要注意評估政策的淨效應,“因為不發消費券,消費者也會消費,因此,核心就是把發完消費券和不發消費券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看看是不是有作用,以及作用有多大。”

  各地發放形式不盡相同 北京或有更多區發放消費券

  記者在“西城消費”平臺上發現,部分商場、購物平臺、餐飲店可以使用消費券,優惠類型也因平臺、店鋪而異,主要為滿減或折扣。同時,“西城消費”平臺還將舉行抽券或以兒童節、端午節為主題的活動。此外,一些熱門商場、店鋪的優惠券已顯示被搶光。

  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店鋪讓利?對此,記者諮詢了北京市商務局,接電人員表示,“各區可能有自己的措施,但總體上下一步會有(更多相關政策出臺)。”

  記者同時通過撥打海淀區商務局諮詢電話瞭解到,海淀區或將在“五一”假期發放消費券,“具體的形式和如何使用,還需要關注官方通知。”

  其實,早在3月中旬,北京市商務局主辦的“防疫保供網上行”促消費活動已開啟,並持續一個月,來自商超、電商、餐飲、外貿、快遞外賣、生活性服務業等業態的300餘家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活動。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全國消費券發放可追溯到3月2日,濟南市明確提出開展惠民消費活動,面向景區、旅行社、影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推出2000萬元消費券,拉動文旅消費。

  各地發放力度也不盡相同。據《經濟日報》4月20日報道,截至目前,廣東省消費券發放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各市已發和擬發消費券總額超10億元,成為發放消費券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

  此外,武漢也宣佈4月19日-7月31日陸續向全體在漢人員發放5億元消費券,分2期投放。同時,武漢消費券使用只限定行業範圍,不指定參與商家,目前包括餐飲、商場、超市(便利店)與文體旅遊四類行業。

  “從目前全國消費券發放來看,還是以發達地區為主,因為它們的復工復產已經到位,也就是供給側這塊已經開足馬力運轉起來,但需求側還沒有很好地復甦,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消費刺激的壓力也比較大。”馬亮說。

  如何衡量消費券政策效果?專家建議評估淨效應

  在4月9日召開的商務部例行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多個地市組織發放的多種形式消費券,在短期內取得了積極成效。比如,杭州發放的消費券已核銷2.2億元,帶動消費23.7億元,乘數效應達10.7倍;鄭州首期發放5000萬元消費券,發放兩日核銷1152.4萬元,帶動消費1.28億元,乘數效應達11倍。

  除拉動消費,馬亮認為,消費券的作用還體現在數據作用和數據價值,“這方面是不容忽視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在談合作時要想到這一點,通過數據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政府要考慮未來如何通過這些數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政府決策質量。”

  至於如何衡量消費券的政策效應,馬亮認為,要評估政策的淨效應,“因為不發消費券,消費者也會消費。因此,核心就是把發完消費券和不發消費券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看看是不是有這樣的作用,以及作用有多大。”此外,他認為,評估需要第三方獨立進行。

  部分地區消費者:期待降低消費門檻

  “一些優惠券還是挺好的,確實可以促進消費,而且有些平時沒太關注的店鋪因為優惠力度比較大,也會去嘗試一下。”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王女士說。

  但也有一些消費者對消費券政策提出更多期待,“希望能降低一點消費門檻,有的商場優惠力度和平時打折差不多,很難引起特別去消費的意願。”北京市西城區的李女士表示。

  此外,消費券覆蓋行業在餐飲等行業過於集中、消費券難搶等問題也成為一些消費者的困擾。

  “現在消費券政策基本都是各地政府在摸索著去做,有時候可能會犯錯,但也會積累一些經驗,這是很好的一個嘗試。”馬亮說。

  他建議,政府在發放消費券時,要注意與合作平臺精準匹配,“各地需求不一樣,比如銷售汽車還是推銷餐飲業,亦或是推動旅遊業,以及幫助小微企業復甦,等等。要根據本地政府的政策目標,特別是重點扶持行業領域,選擇匹配度最高的平臺進行合作。”同時,至關重要的是不應該在消費券的“花招”上花更多功夫,而是讓更多“正確”的人領到券,並在“正確”的時間花在“正確”的消費項目上。

封面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