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扶貧故事】願做攻堅路上的“蒙古馬” ——記巴林左旗林東鎮白音高洛村第一書記曹都畢力格

【脫貧攻堅•扶貧故事】願做攻堅路上的“蒙古馬” ——記巴林左旗林東鎮白音高洛村第一書記曹都畢力格

【脫貧攻堅•扶貧故事】願做攻堅路上的“蒙古馬” ——記巴林左旗林東鎮白音高洛村第一書記曹都畢力格

白音高洛村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西3公里,是一個含有10個自然村非貧困村,常住人口778戶2700人,與其它臨近村生產生活狀態一樣,扶貧工作任務在幾年前並不輕。

【脱贫攻坚•扶贫故事】愿做攻坚路上的“蒙古马” ——记巴林左旗林东镇白音高洛村第一书记曹都毕力格

2018年4月,曹都畢力格下派到白音高洛村任職第一書記,這位36歲的蒙古族小夥子原為巴林左旗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建股幹部,從小在牧區長大的他,對農區生產生活情況並不是十分熟悉。但他自上任以來以扶貧為已任,心中時刻裝著群眾,一心為民,在白音高洛村黨支部書記和“兩委”班子成員的關懷和支持下,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融入了群眾中,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更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履職盡責,不懼困難扛起攻堅任務

剛來到這裡時,一有閒暇時間就挨家挨戶地入戶走訪,詢問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特別是貧困群眾的家庭情況,宣講各項扶貧政策,傳遞致富信息,面對面與貧困戶交談,摸清了解貧困戶的困難和需求,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謀劃脫貧致富的好主意、好辦法,使幫扶工作真正落到點子上,解決具體問題。他虛心向村幹部學習,詳細瞭解村情民情,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白音高洛村廣大群眾不等不靠,依託地處城郊等優勢,通過外出務工、發展產業等實現了脫貧致富。

家住西白音高洛村的王佔軍1959年出生,是孤寡老人,住的房子經過鑑定不是危房,但房子沒有吊棚,屋內沒有經過裝修處理,也就是俗稱的“小黑屋”。曹都畢力格瞭解情況後積極和派駐單位旗住建局溝通,爭取到資金3000元,給王佔軍的房子修繕一新,這是全村第一個修繕的“小黑屋”。

“沒想到村裡來的第一書記這麼惦記我們,幫助修繕房子,這屋子乾淨了,我們這心裡也敞亮了。”王佔軍激動地說道。

組織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經常性開展入戶走訪活動,廣泛宣傳發動,讓更多人接觸政策、知曉政策、享受政策,使幫扶政策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政策知曉率和群眾滿意度。他經常性入戶或通過其他方式向群眾講解健康扶貧、產業扶貧、兜底保障等扶貧政策。2019年,在旗住建局的支持下,組織貧困戶、養殖戶、部分黨員和村民代表40多人到旗內四個產業發展典型地區參觀學習。

工作中,他把提高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組織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觀看全國優秀脫貧戶事蹟視頻,開展"脫貧致富我最美,自強不息奔小康"最美脫貧戶表彰系列活動,對於海江、王丙海進行表彰,並對他們脫貧事蹟進行宣傳,號召大家學習他們的精神。他連續2年為全村困難群眾印製掛曆和“明白卡”,送到群眾家中,逐戶貼到牆上。2019年,他邀請2019年內蒙古“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專家旗縣行”活動的蒙醫專家格日樂朝格圖到村義診,為貧困戶及60週歲以上老年人近100人進行診療。

振興產業,立足實際鼓起致富口袋

白音高洛村雖地處城郊,但西白音高洛、賽林勿蘇兩個自然村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反覆醞釀的基礎上,立足資源條件、產業傳統等實際情況,積極謀劃產業發展項目,提高脫貧質量。白音高洛村產業優勢不明顯,種植業在改善條件的同時,駐村幹部和村兩委重點在發展養殖業上下功夫,特別是發展肉驢、肉牛、肉羊養殖業。

為了改善村裡種植業生產條件,曹書記協調幫扶單位投資5萬元,為谷家營子自然村實施坡改水項目306畝,擴大水澆地面積260畝。2019年3月,他再次協調幫扶單位投入資金4萬元,為賽林勿蘇自然村修繕機電井1眼,實現該自然村水澆地零的突破,擴大水澆地面積300畝,提高了種植業生產效益。2020年4月,邀請北京德農種業技術經理、技術專家趙宏偉老師到村為種植戶授課,講解播種方式、農藥選擇與使用、施肥細節、澆水時期、病蟲防治、成熟期等方面的有關問題。

在發展養殖業方面,曹都畢力格邀請養殖業技術專家到村對扶貧項目購畜貧困戶及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指導,及時在養殖技術培訓方面給村民們補好課。村裡統一實施了產業項目覆蓋13戶,購進肉驢。白音高洛村肉牛養殖產業不斷髮展,全村養牛農牧戶近20戶,養殖肉牛近200頭。2020年以來,將工作重點放在推進肉牛產業發展上,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組織部分有進一步發展養殖業意願的群眾到各地活畜交易市場參觀考察,實地瞭解市場前景,打消村裡養殖戶們的思想顧慮,動員他們通過發展養殖業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同時組織肉牛養殖技術和養牛要點培訓會,邀請專業技術老師為白音高洛村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為養牛農戶講授了肉牛養殖及疫病防控技術,對牛種選擇、飼料配比、各種牛病的防治作了詳細的講解。

多辦實事,一份幫扶奉獻扶貧大愛

村子裡有一位“名人”叫於海江,他家是村裡貧困戶,2003年因交通事故雙腿截肢。面對如此困境,於海江沒有沉淪,積極面對命運的挑戰,他承包了100多畝地,憑藉自身努力和政府幫扶實現了脫貧。於海江的事蹟曾先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登載,被稱為“無腿硬漢”。

2017年,村裡持續推進全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不少人享受到低保和其他政策優惠,於海江當年也被列為貧困戶。出人意料的是,於海江拒絕了。

“我記得,那時候我還沒來村裡,後來村幹部跟我說老於的事,當時大夥也是為他好,可他卻很有氣節的說,‘沒人願意當貧困戶,我要靠自力更生擺脫貧困。’這不僅讓人佩服。”曹都畢力格回憶道。

自打駐村以來,曹都畢力格始終關注於海江家的生產生活,給予其力所能及的幫助。於海江沒有雙腿,綁紮笤帚用的是自己改造的手工設備,費時費力,效率不高。曹書記和村幹部共同聯繫到赤峰追風數控機械有限公司,專門為其設計製作了電動笤帚綁紮機。於海江的兒子初中畢業後閒賦在家,曹都畢力格和村黨支部書記一道找到赤峰華夏職業學校,為其兒子聯繫到該校學習汽修專業,一家人就這樣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村裡的照顧下,生活充滿了希望……

幾年來,像這樣的實事曹都畢力格還做過很多,為西白音高洛自然村聯繫在主幹道兩側安裝40盞太陽能路燈。村民們依著路燈,晚上出行,跳廣場舞、扭秧歌更方便了。曹書記還積極與村“兩委”多次到有關部門爭取項目,最終促成中國移動實施弱覆蓋光纜配套工程。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有效解決兩自然村及周邊村莊沒有移動信號或手機信號弱的問題,能夠惠及近千群眾,為全村脫貧攻堅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瞭解到原303 國道去往賽林勿蘇的水泥路存在路邊不規整影響通行的問題後,曹書記聯繫幫扶單位出資3萬元對道路進行了整修。為方便過往車輛通行,他和村黨支部書記連續兩年組織黨員義務勞動,對路邊樹枝雜草砍伐清理。聯繫幫扶單位為村安裝LED屏,聘請專業人員為村民講解防火知識,組織開展爭創衛生示範戶活動並表彰41戶示範戶,安裝5處“嚴禁倒垃圾”警示牌……

多年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回報,先後有村民送來錦旗,感謝這位第一書記給予他們各方面的照顧,讓他們走出困境,迎接生活的美好。面對各方面的認可,曹都畢力格眼神堅毅說,“習總書記說過,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而我們被組織選中就要肩負使命,為全旗脫貧攻堅工作貢獻出屬於自己的光和熱。”

擔任第一書記以來,經過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目前,全村現有的24戶3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而曹都畢力格則已經由一個牧區長大的孩子,對農區生活和工作不瞭解的蒙古族青年,機關裡坐辦公室的幹部,成長為真正的“村裡人”,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和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未來他也將繼續發揮這種“蒙古馬”精神,堅守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重要時刻上。

稿源:巴林左旗扶貧辦

【脱贫攻坚•扶贫故事】愿做攻坚路上的“蒙古马” ——记巴林左旗林东镇白音高洛村第一书记曹都毕力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