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富世康延伸小麦产业链,让农村不再有撂荒地

肥城市高新区北仪仙村周边企业多,农民务工多。往年一到玉米播种季,村里就出现撂荒现象。村里1600亩耕地,2014年竟有五六百亩撂荒。起初大家还有些羞愧,但随着粮价滑落,人们见面时也不再为此“脸红”了。


  今年玉米价格比前两年更低,但记者在村外逛了一圈,却没发现一亩地撂荒,这是为啥?
  49岁的村民王旭斌,是解开这个疑问的关键人。“这两年玉米是不怎么挣钱,关键是小麦‘给力’了。”边翻弄账本,王旭斌边美滋滋地说:“多亏了小麦全产业链经营,今年种地总共赚了十几万。”
  王旭斌口中的这个“小麦全产业链”,可谓来之不易。2014年以前,王旭斌一直在村里做铝合金门窗生意。这一年,他留意到中央出台意见引导农村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脑筋灵光的他原本自家2亩地都撂荒了,却作出一个决定:“抄底”包地。

「大众日报」富世康延伸小麦产业链,让农村不再有撂荒地

富世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600多亩地的流转合同顺利签下了。但第二年麦收时,他却尝到很多始料未及的“苦楚”:60万斤麦子悉数收割,就靠小商小贩上门收购,价格压得很低。有几天,雨下太大,没卖完的10万斤小麦浸水,无奈以1斤9毛的价格亏本处理。看着跟着自己辛苦劳累的媳妇,他有一丝念头闪过:还不如让地撂荒呢!
  但没过不久,市里的富世康面粉公司采购部经理于佑军找到他,希望来年双方合作。一听条件,他心里亮堂了——企业不仅提供优质麦种,收粮时还将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单价比市场价贵1毛。

「大众日报」富世康延伸小麦产业链,让农村不再有撂荒地

富世康食品工业园

富世康为何愿意伸出援手?原来,近年来富世康面粉公司办起了快餐店,又投资了主食加工基地,优质原料需求量很大。要获得稳定的优质小麦,企业迫切需要向“一产”延伸建基地。
  2016年麦收时,王旭斌安稳多了。他拿着水分测试仪,一个地块一个地块跑,每天只收水分快达标的100亩,直接走绿色通道进厂。改种企业提供的“济麦22”,每亩多打了100多斤。卖粮省心,收益不错。更让他高兴的是,为与种粮大户形成更稳定关系,富世康面粉公司搞起了利润“二次分配”——小麦储存期间1个月内,粮食价格上涨形成利润,企业与种粮大户再分配。仅这一项,王旭斌又多进账上万元。
  “嫁接”上富世康的全产业链,没有了后顾之忧,王旭斌今年大胆投资5万多元,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具,已然将种地视为自己的主业。

「大众日报」富世康延伸小麦产业链,让农村不再有撂荒地

富世康小麦全产业链分布

种粮大户享受到了二产三产的收益,也成为富世康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富世康面粉公司董事长冉德成说,产品质量上来了,他们抓住肥城推行“学生食宿工程”机遇,承租15个学校食堂,二产的产品直接走上学生餐桌。他们还组建电子商务公司,去年电商收入就达3000多万元。
  在肥城粮食主产区的汶阳、安庄两个乡镇,已有500多家种粮大户与富世康签订合同,多数一种就300亩以上。富世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面积达10万亩,占以上两个乡镇耕地“半壁江山”。在这些地方,撂荒地已是难觅。

「大众日报」富世康延伸小麦产业链,让农村不再有撂荒地

学习十九大精神,如何通过发展规模经营让产业兴旺起来,是冉德成和王旭斌都在思考的问题。“普通品种收入还是偏低,亩均年利润只有两三百元,而优质专用小麦价格高,每年却需大量进口。”王旭斌说。对此,冉德成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一二三产融合提出明确要求,企业打算生产优质水饺粉,以此带动农民种植效益更高的强筋小麦。
  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利益,才能让企业和农户想到一起、干到一起,这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关键。冉德成说:“我们要继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链,还要探索更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产权联结,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