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生活 真正昂貴的是慾望

前一段時間,#90後超一半網貸##負債率高達1850#上了微博話題榜,年輕人月光、窮忙、無存款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誠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打開手機,各種廣告信息充斥,隨便一點就能付錢,等上一天就能收貨。

習慣於這樣的生活,即使你不想花錢,但等到發工資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月又白乾了。

最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錢是怎麼花掉的。

梁文道在圓桌派裡面講到:“所有的技術都在不斷讓付錢的流程變更方便;而另一方面,一旦有了慾望,我們就要即時滿足它。”

延遲滿足VS即時滿足

張一鳴說: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

曾讀過一篇關於延遲滿足的文章《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針對幼兒園學生設計的實驗。

實驗中,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一個棉花糖,如果他願意推遲吃掉棉花糖的時間,那麼他就可以擁有2個棉花糖。

比起生活 真正昂貴的是慾望

立即吃掉還是再等等?

實驗發現,為了得到更多棉花糖而願意等待的小朋友,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更好的學習成績,工作成就以及更好的身體。

延遲滿足,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持續自我控制。

像幼兒園小朋友面對棉花糖一樣,科技社會把太多的誘惑送到我們面前,”爆款口紅””降噪耳機””海鮮大餐”,只要你想,動動手指頭就能得到。

輕易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有多少人可以保持理性和剋制呢?

為什麼我們會有無窮無盡的慾望?

無止境的消費慾望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過度在意。

因為我不滿足目前的生活,我想要更好的生活。

慾望永遠是超出於我們現在需要的。慾望總是一種想象,一種幻想。

所有的消費主義都是要激發我們的想象和慾望。

想象,是會上癮的。

在想象的世界裡,買了某人同款,就能擁有和她一樣美麗的容貌;購買某一件東西,就能擁有廣告中展現的美好生活。

所有的消費主義都是要刺激我們的想象。

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講中解釋可口可樂成功的時候提到了巴浦洛夫實驗。

可口可樂早期的海報永遠選擇天使面龐魔鬼身材的女人充當主角,她們手持可樂,對著鏡頭暢飲甜笑。

比起生活 真正昂貴的是慾望

買了它,擁有同款愜意生活哦~

它傳遞給人們的永遠是充滿活力,甜美快樂的場景,就好像你喝了這杯可樂就會就擁有了女神同款……

就像巴浦洛夫實驗裡對著鈴鐺流口水的動物,這是一種基於想象就可以做出行動的條件反射。

現代商業用同樣的手段刺激我們消費:想要一個產品熱賣,就給他展示他夢想中的高階層生活,暗示他:只要你買我的產品,你也能擁有這樣的好品味,好生活。

我們都成了巴浦洛夫實驗裡的那個搖搖鈴鐺就分泌唾液的動物了嗎?

如何克服無止盡的消費慾望?

相對於物質匱乏的年代,現代科技給了我們更多選擇的自由。但是相應的,我們也身不由己地處在消費牢籠之中。

如何克服無止境的消費慾望?

突破消費慾望的過程,其實也是突破自我的過程。

1.讀書與旅遊,提升審美力

侷限於自我的感受是擺脫不了慾望的原因之一。

家人、朋友、同事,我們的生活都圍繞著他們,思維和行動都侷限於自我的狹小圈子。

因此容易被周圍和外在的誘惑吸引,在買買買的路上停不下來。

嘗試突破自我,將自己融入到更大的世界裡面。

融入世界最便宜的,莫過於讀書和旅行。

詹宏志先生說,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比起生活 真正昂貴的是慾望

詹宏志先生《讀書與旅行》

它會給你一個全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書中,你會看到其他人理解世界的角度,從而擁有更加開闊的思維:松浦彌太郎教你簡單地生活;山下英子告訴你要時時斷舍離;喬布斯終身奉行極簡生活。

因此,你將不再執著於某一件物品,或者某一件事情。

旅行也是如此,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試著用他們的觀念去理解生活,也將有所感悟。

讀書與旅行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審美力。

擁有審美力,對於沒那麼美的東西,無法觸及心靈的事物,自然就沒有了購買的慾望。因此,審美力的提升也可以代償一部分的錢。

2.與自己對話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的一段話。

梭羅捨棄擁有的一切,步入叢林,是為了踐行自己的信仰——迴歸自然。

比起生活 真正昂貴的是慾望

梭羅-踐行信仰的先賢

與自己對話,是深入心底深處,探尋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這件物品真的是我所需要的嗎?買了它會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嗎?如果不買,我的生活會因此有什麼損失嗎?

當你忍不住想要購物的時候,別忘了問一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能與你對話的人,只有你自己。——王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