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有"錯別字",此事小學生亦知曉,至今未得到更正

近年來移動支付在我國十分火爆,人們出行購物幾乎可以不帶現金,但是在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中,主要流通的價值符號還是貨幣,其中紙幣是貨幣中流通最為廣泛的一種;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大動脈",而且每個國家發行的紙幣,上面的圖案都不盡相同;紙幣圖案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精髓與價值取向,向國內外人民傳達了此國度的文明與歷史,是一個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人民幣上有

據史料記載,歐洲在1661年首次使用貨幣,由大名鼎鼎的瑞士銀行發行,1694年英格蘭銀行再次發行貨幣,從而風靡了整個歐洲;我國在1948年12月1日,首次發行人民幣,至今已歷時72年,但連小學生都知道,在人民幣上有一個"錯別字",並且至今未更正,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人民幣上有

我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祖先就開始使用貝幣、圜錢、蟻鼻錢等貨幣來交易,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方孔錢開始大行其道,在其後的200多年中扮演著重要金融角色;我國使用紙幣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提起宋朝很多人都認為其"積貧積弱",事實上宋朝的經濟高度發達,文化與科學也是十分繁榮;宋朝人在當時已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熱兵器,而且經濟實力也趕超了盛唐;此外終宋一世,還是我國封建史中,唯一沒有亡於內訌的王朝。

人民幣上有

在宋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之下,原始貨幣已經無法滿足交易通商需求,例如買一匹布,都要用上重約500斤的金屬錢,同時宋朝連年對外用兵,也需要發行新紙幣,來填補財政上的赤字,於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由此誕生了,據專家考證,宋朝的交子,最初是在成都萬佛寺印製而成;隨後元、明、清三朝,也都印製發行過便於使用的紙幣。

人民幣上有

光緒年間清政府還從國外購買了造幣機器,大量印製新紙幣;紙幣鑄造的工藝不斷髮展,使流通兩千多年的方孔錢,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也為人民幣的發行使用,奠定了堅實的歷史與技術基礎;72年來,我國先後發行了5套人民幣,設計也是與時俱進,我們今天要談的錯字,就是"圓";現代人通常都是說的和寫的,都是"一元錢、兩元錢",而看到人民幣上,印著的並非是"元",而是"圓",這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覺得此字是錯別字。

人民幣上有

其實在1910年,清朝鑄造銀圓之時,頒佈了《幣制條例》,規定國幣單位為"圓","圓"便由此開始作為貨幣使用單位,一塊大洋的面值即為一圓;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下令鑄造"袁大頭",也是規定以"圓"作為貨幣單位;1948年發行人民幣之時,未改動此貨幣單位,並採取"圓"的繁體字"圓"印在貨幣上,一直到第四套人民幣發行,才將繁體字改成了簡體字。

人民幣上有

雖然1995年換髮第四套人民幣之時,將"圓"改成了簡體字,但也未將此"錯別字"更正為"元";也有現代專家學者,向國家建議改正此字,但為了保護歷史,提醒國民記住自己的"根",而且人民使用"圓"字體人民幣,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字眼,並不會產生漢字"誤導"傾向;隨意改動還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人民幣上的這個"錯別字",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參考資料:《中國貨幣史》,《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