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北大老教授曾直言:父母想要孩子有出息,不僅要做好以身作則的榜樣,還要把“三不準”掛在嘴邊,為孩子樹立原則,將來必成大器。

1、不準半途而廢

幼兒的年紀比較小,他們無法理解所有的事情做起來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努力 奮鬥、磨鍊意志才能成為“人上人”。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這一點,經過不懈引導和言傳身教才能讓他們明白。

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壓力,家長們一旦順著他們意思,讓他們逃避事情,就永遠也不無法磨練出勇氣和毅力。

比如虎媽蔡美兒對兩個孩子的要求極其高,用高壓手段讓孩子每天練琴6小時,一旦數學成績沒拿第一名,媽媽就會掐著秒錶讓孩子每天晚上做20張數學試卷,

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很多人對蔡美兒的教育方法都不看好,甚至想看到有天母女倆關係破裂的樣子,但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長大後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並且對媽媽表示了感謝。

很多人等著長大看她“母女關係破裂”的笑話,但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長大之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還寫信給媽媽,對她當年的嚴苛表示感謝。

不過虎媽的教育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家庭,孩子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只有興趣才能讓他們堅持學習。我們作為家長要以自身來引導他們做事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輕言放棄。

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每個家長都要知道,要在要在充分了解孩子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堅持到底。

2、不準毫無規劃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叛逆,排斥家長對自己的所有安排,他們認為如果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讓家長來規劃,那麼他只是一個規劃機器,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兒童時期,家長就要引導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並且適當放權,讓孩子對要做的事情進行選擇。比如孩子在3歲的時候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6歲的時候自己選擇想看的課外書,12歲的時候自己選擇培訓班。

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經過這一點一滴的積累選擇中,孩子對自我意識把控也越來越明瞭,想法也會越來越理智。從小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在長大後很少會和父母起衝突,在長大後他們的自律自控能力都比周圍的孩子強很多。

在很多教育家看來,自我規劃的本領是真正智慧的體現。某種程度上,甚至比學識重要的多。

3、不準輕視他人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裡,一位父親曾這樣教導兒子: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就請記住,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優勢。

我們雖然鼓勵孩子要有自我意識,但不能讓他們產生目中無人、自我膨脹的狀態。鼓勵式教育固然很好,但不要一味的吹捧孩子,導致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產生自大的心理。

北大老教授: 父母常把“三不準”掛嘴邊,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在他們長大後,發現自己不是那個最優秀的人時,同時也會產生自卑感,教孩子正視自己的真實情況才是每一個父母給孩子的必修課。

最終他們會明白:你給生活多少尊重、善意、理解,生活就會回饋你多少。

我是貝兒麻麻,專注孩子心理成長和身體發育。如您覺得本文對你有所幫助,請不要忘了轉發、點贊、收藏、關注我,我將為你帶來更好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