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最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

隔行如隔山。对于刚刚接触保险的普通消费者来说,N多的公司和产品,不同的险种和保障责任,无从下手也无从判断,所以就要去需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大家接触到的可能是第三方保险经纪人,也可能是某一家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无论是哪一种身份,我们在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最关心的一定是也应该是产品的条款。

然而我们在跟很多保险代理人的交流的中,可能会得出一句话:公司大、赔的好、啥都保。

避坑指南|四大最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

话术和条款之间的差异就产生了销售误导。今天为大家分析这几种最常见的误导,帮助大家理性消费。

(壹)

我们公司大。

哪家公司小?

很多代理人对消费者的引导是,保险公司“大”才“靠谱儿”。但如何区分保险公司的大小?是广告多?知名度高?

事实是:保险公司没有小公司。

在国内,要成立保险公司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拿到稀缺的保险牌照。通常很多公司不做广告,知名度不高,但不代表是“小公司”,甚至有很多是几十亿的注册资本,世界500强的股东背景,低调不等于小。举栗子:

更有意思的是保险公司的股东构成,你以为的“小公司”是你以为的“大公司”的股东。华夏人寿就是平安人寿的股东之一。

在销售误导下,我们担心保险公司“小”,多数是害怕它会“倒”。那么保险公司会倒闭吗?我们的保单利益有保障吗?别担心,保险公司有国家背书。除了严苛的成立条件、各项机制层层把关,即便保险公司真的经营不善破产了,也必须由其他公司接管,并保障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失。依据保险法第92条之规定: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有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所以,保险公司的大小对我们其实并没有影响,真正关系到我们利益的是保单本身,条款为王。

(贰)

我们公司理赔好。

哪家公司理赔不好?

理赔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买保险最终也是落到理赔上的。所以这一点就经常被很多保险代理人拿来做浮夸宣传。总结一句话就是:我们理赔好,别的公司不赔的我们都能赔;我们理赔快,别的公司拖着不赔。

理赔快与慢

我们先来看看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理赔时效:

避坑指南|四大最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

这是北京地区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的理赔时效统计数据,一些代理人口中的“我们公司理赔最快”是真的吗?数据证明,无论大小,各家公司的理赔时效都差不多。

理赔效率通常取决于我们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不仅仅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当然也不会存在迟迟拖延不予理赔的情况,因为关于保险金的给付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避坑指南|四大最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

合同中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保险公司收到我们提交的理赔资料后,5天内给予答复是否理赔(情形复杂的30天),做出理赔决定后10天内打款。

赔与不赔

“别家公司不赔的我们赔,我们的条款最宽松”又是真的吗?我们知道理赔的唯一依据是:条款。重疾险里最高发的前25种大病是行业统一规定的,各家公司的产品都是一样的理赔标准,哪家公司都必须赔。而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占到至少95%以上。

那么这25种之外的小概率疾病,也不存在哪个产品所有的理赔条件都宽松,一定是有宽有严。如果拿自家产品中相对宽松的某个病种去跟其他产品对比,以偏概全,就不客观了。

我们选择重疾险更重要的是结合重疾的赔付次数、分组方式,高发轻症,保费高低……综合考量,从整体上去选择最适合的产品,而不是单纯去放大某一个病种的理赔条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叁)

我们产品保的全。

哪个产品保的不全?

有的保险代理人可能会跟你说:“我们这款产品保的全,重疾、医疗、意外,啥都保。”

没错,基础保障包括重疾险、意外险和医疗险。但是,它们的保障责任和条款是独立的,都可以单独购买,无需捆绑购买。

所谓“保的全”只是在重疾险的基础上附加了意外和医疗责任。相应的如果各项保障的责任都不够好,保费又贵了一大截就得不偿失了。比如你想买重疾,强制捆绑了意外险,你以为“保的全了”,其实额外交了800块钱的保费,而单独买一款意外险只要100块,保障责任反而更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单独购买这几个险种,通过组合搭配,选择不同公司的优势产品,既节省了保费,有能够拥有更好的保障。

(肆)

一分钱一分货

此言差矣

一分钱一分货,保险也要买贵的?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很受用,我们都觉得价格高的东西质量好,毕竟兰博基尼跟大众丰田不在一个级别。

所以当我们遇到保费贵的产品,代理人可能就会拿出“一分钱一分货”来做出“合理解释”,其实是偷换概念,名车名包有品牌附加值,但保险没有,保险是法律合同,买的是条款。我们要做的是,看产品的保障责任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同样保障责任的两款产品,我们用同样的保费,在A公司买到50万保额,在B公司可以买80万保额。你选哪个?公司名气再大,理念和话术再打动人,理赔的时候也不会多赔一分钱。实实在在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一分钱一分货是剔除所谓的品牌溢价,保障更好保费相对更高。而不是保障责任差,保费反而更高。

也许你也被众多保险产品弄的晕头转向,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值得购买。保险经纪人的工作就是从整个保险市场中选择保障更好、性价比更高、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 写在最后 >

保险代理人可能不会告诉你他所销售的产品有哪些缺点,或者跟同类产品相比有哪些差异。但至少,一个保险从业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传达正确的保险知识和理性消费的理念,而非浮夸的宣传。保险业的“黑历史”是一些代理人们亲自书写的。

在国内,还有很多人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也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懂而买错。作为保险经纪人,我们要让客户了解到更好的产品,接触到不误导的消费理念,改变对这个行业的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