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阿里巴巴將在“產業互聯網”誕生

今年8月,盛景提出了關於產業互聯網的新認識:“互聯網前二十年是市場,未來二十年是工具”。這一提法獲得了相關行業人士很大的反響,一些地方政府、上市公司、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B2B大型企業集團也分分相約一起交流產業互聯網的最新發展趨勢。10月,對於產業互聯網而言,也有個大事件,騰訊Pony在集團會議上,宣佈佈局產業互聯網併為此調整組織結構,提出“移動互聯網的未來是產業互聯網”。在剛剛結束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與會的互聯網企業和投資界大佬熱議產業互聯網。由此,可以充分感受到產業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01、產業互聯網將可實現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新經濟快速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打開了一扇窗。面向未來,中央政府提出的“互聯網+”及配套各項全國性鼓勵政策支持,營造了產業互聯網發展的環境生態,奠定了產業互聯網的硬件基礎和軟件基礎;地方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引領配置市場資源要素,具體落實支持產業互聯網企業發展。


就如同“阿里巴巴”成長離不開本地的大力支持,但當成長為巨人時,也為本地乃至全國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產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也將改變每個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運營質量和效率,用產業創新的增量盤活實體經濟和傳統行業的存量,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02、從產業集聚、產業集群到“產業共同體”


✡ 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1.0的形態是不同產業領域的大中小企業集中在同一個地理空間。比如一些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早期的科技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吸引眾多的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企業、先進生產製造企業為主要特徵,後來又有貿易環節、物流環節、技術研發等多種功能企業的集聚園區、這種產業集聚在促進地方經濟當期發展併為今後產業的發展壯大和產業集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 產業集群。


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各地產生了一批的細分龍頭企業和上下游相關中小企業,圍繞“1+N”,把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在同一個地理空間,形成了產業集群2.0。比如最典型的是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的產業集群。其特徵是通過契約關係形成相對高效的產業鏈條,從而提升該龍頭企業帶動在該產業中的競爭力,引領地方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升級。但這種模式有一定的侷限性,並非所有龍頭企業有典型的“1+N”特徵,也並非大部分城市有這樣的龍頭企業,尤其互聯網、高科技的龍頭企業基於“人才因素等”考慮,更偏好在經濟發達、人才較多或者交通便利的城市。


✡ 產業共同體。


互聯網+產業本質上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工具”,面向產業最終的客戶,客戶驅動,緊密連接垂直產業上下游企業,去掉企業之間的無形利益壁壘,實現“N+N”產業化學反應,形成產業利益共同體3.0(盛景總結這種模式為”產業路由器”)。這種產業共同體從本地區的優勢垂直產業出發,從產業的上空去發現審視總結產業鏈低效部分,通過虛擬互聯網平臺,實現全國乃至全球的垂直產業鏈高效運轉。上述這種產業組織方式本質上是產業創新。


其特徵為垂直產業的四大融合,產業在地理空間和虛擬垂直產業互聯網平臺疊加融合,上中下游企業既“銷供產”全產業鏈的融合,大中小企業的融合、商業、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物流業、研發企業等不同功能形態企業融合。這種融合最終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通過客戶、數據驅動產業高效率運營。


這種虛擬平臺落在優勢產業地區/城市,將是整個垂直產業鏈的交易中心、大數據中心和智能中心,同時也將會有較大的產業鏈利潤調配餘地,我們稱之3個“50億”。舉例:一個500億-1000億的產業鏈(全國比比皆是,保守有1000個左右細分產業鏈條),整個產業鏈效率提高10%,則意味平臺有機會出來50億以上的利潤調配空間;如果這種虛擬平臺賦能垂直終端經銷商,從而通過增量利潤分成獲利,也有機會超過50億利潤空間,就像7-11通過賦能6萬家店可獲得100億利潤;或者替代產業鏈條中的角色,比如替代物流、倉儲、報關角色,這種第三方服務10%利潤,也有機會出來至少50億利潤空間。


這種具備數十億乃至數百億利潤空間的產業虛擬平臺型企業(產業路由器),天然具備巨大的產業上下游影響力,引導地方產業集群物理空間的有效重構,團結下游千級或萬級以上的零售或經銷終端,團結上游數百數千家優秀大中小型生產及研發企業,形成廣泛的“產業共同體”,就形成了開放式的“阿里巴巴”平臺。盛景也深度參與這個大的趨勢,通過產業互聯網訓練營和資本手段,賦能或者投資了一批具備這樣特徵的未來平臺型領袖企業、涉及有家電行業、工業品行業、原料產業、醫療產業、大宗商品業、家居業、寵物行業、保險業、農村消費產業等。其中有一些已經成為獨角獸企業。


這些平臺型企業最有機會誕生的地方,就在優勢產業集群的城市。而這樣的城市在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有非常多。也意味著一個城市、一個產業共同體、一個產業“阿里巴巴”不是夢想。


03、地方政府在“產業共同體”生成過程中的角色探討


產業互聯網的培育和發展壯大,一般採用聯合創業的產業孵化模式或行業龍頭企業的平臺化轉型,地方政府在“互聯網+”的大浪潮中,圍繞產業共同體、產業虛擬平臺將承擔比以往更大的引領和孵化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 垂直產業虛擬平臺的領軍人尋找。盛景提出這樣的領軍人物需要具備“PKSD”特徵(Poor心態、King行業號召力、Smart的能力和Desire的願景)。這種人才發現和挖掘需要地方政府基於對本地及優勢產業的理解和日常溝通交往經驗積累,才能夠找到。


✡ 產業政策制定和本地產業資源的引導參與。產業共同體的發生離不開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本地龍頭企業、中小型企業家的參與。通過培訓、產業資源的接入,可以快速孵化產業虛擬平臺的建立,實現“0-1”跨越。比如圍繞優勢產業,團結本地的生產企業,針對上游,建立集中採購虛擬平臺;針對下游,建立最終客戶到產地虛擬平臺。


✡ 產業共同體第三方服務機構的選擇。產業創新,離不開眾多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從培訓諮詢、資本、金融、物流服務等,政府在產業服務、賦能支持起到重要促進地位。幫助本地的“互聯網+產業虛擬平臺”快速成長。


✡ 產業資本的引領和規劃。地方政府在引導及孵化這樣平臺型企業的時候,資本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資本引導,本地社會資本、企業資本的引入,形成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股權投資於這樣平臺企業,同時圍繞產業上下游研發、服務、及其他相關產業平臺型企業形成生態投資;


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金融牌照的公司為主,形成產業債權類資金,打造產業供應鏈金融資金方,為產業上下游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在互聯網+虛擬平臺企業具備大數據和三流合一風控措施基礎上,進行動產金融、供應鏈金融服務,進一步扶持產業的優質中小型企業。實現優秀中小實體生產研發和流通企業的做大做強。


04、產業共同體的操作誤區


產業共同體(產業路由器)的操作思路是先分析產業鏈-->再設計產業各角色產業共同體解決方案--->設立平臺公司--孵化加速整個過程。我們看到有些機構、有些企業或者地方政府在參與建設“互聯網+產業平臺”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在戰術層面進入一些誤區:


✡ 眾籌建立互聯網平臺公司


我們看到有些平臺在設立的時候,考慮“雨露均霑”,互相不得罪,導致股份均等、平臺企業沒有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形成重大障礙;或者平臺設立後,平臺提高了產業效率的利潤全數讓利給股東,導致平臺盈利模式出問題難以為繼;或者產業內其他上下游企業也要求同等條件下參與平臺公司的出資和佔股,形成“只有成為股東”我才和平臺合作思想阻礙平臺在行業內落地;還有未進行前期嚴謹的產業鏈圖譜分析和產業平臺設計,幾個實力企業湊在一起快速成立一個平臺公司簡單把採購或者銷售搬上平臺,導致經營打架、模式不清晰、得不到專業資本認可等眾多怪現象。


✡ 大企業操刀模式


在創新及投資領域,我們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於各個垂直產業龍頭企業,他們有產業和資本、人才優勢,他們對客戶、對企業、對產業很瞭解,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少則投入數億,多則投入百億級,努力孵化和培育轉型互聯網化,成功的寥寥無幾。核心原因有兩個,一方面瞭解一個產業現狀自己開刀和利用互聯網工具/市場理論武器為一個產業操刀、兩者考慮角度不同、方法論不一樣、能力也是不同的,有點像瞭解一個病人的症狀後自己去動手術和醫生制定手術方案的同時配套用不同的器械去動手術的區別。另一方面基於“利他,我為人人”特性基礎搭建產業共同體的產業平臺創新解決方案和基於“利己,人人為我”特性基礎搭建的傳統商業世界解決方案本質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 在一個主體內同時做多個平臺模式


有些地方的優勢垂直產業群,具備多個產業互聯網虛擬平臺成立的條件,比如有上游的設備及耗材原料集採平臺、下游面向客戶的一體化平臺等。為了實現大產業融合,在一個主體內同時啟動多個不同類型平臺的建設。這種建設將導致一個企業的管理過於複雜,就像在北方和南方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兩個試驗田都在建設期,需要一把手去化大精力用不同方法去指導不同地區氣候下,管理育種、耕土、施肥、澆水、用藥、採摘。這種情況下,兩塊實驗田同時成活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以上是我們對於產業變遷以及政府擁抱產業互聯網一些做法思考,盛景ALLIN產業互聯網,目標是服務100家產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我們期待這樣的企業在各地落地生花,也期待一座城,一個產業共同體,一個產業“阿里巴巴”早日發生。


下一個阿里巴巴將在“產業互聯網”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