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马拉色菌毛囊炎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与汗斑同一种嗜脂酵母引起的痤疮样丘疹。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流行病学】 世界范围均见报道,但热带地区更为常见;发病无性别差异,但有学者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青少年为主,16~40岁为高发年龄。

【发病机制】 因皮脂腺开口于毛囊,其脂质不断分泌进入毛囊,使毛囊的微环境似一个小型的含脂质培养基,有利于嗜脂性的马拉色菌生长繁殖;同时该菌分泌的脂酶可分解脂质,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人体上半部毛囊皮脂腺丰富,因而为本病的好发部位。研究发现,马拉色菌还具有激活补体的能力,进而参与皮损的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 主要分布在胸背部,但颈、面、肩、上臂等处也可见到。成批出现的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mm~6mm,有光泽,周围可见红晕,间或有脓疱;部分患者有瘙痒感;皮损数目多少不等且不融合,但大小和炎症程度趋于一致。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治疗与预防】 首先应纠正诱发因素,然后选用唑类或丙烯胺类药物外用,如能配合抗真菌香波洗澡效果更好。由于马拉色菌深藏在毛囊内,治疗时间宜长,至少4周以上。对炎症反应较重或皮损数目较多的患者应予以口服用药,如酮康唑或伊曲康唑200mg/d,连服14~21天;本病可能复发或再感染,可在痊愈后每月口服用药1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